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文青”這個詞流行在我們八十後與九十後的生活裡。一講起文青,很容易就會聯想到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中衣冠楚楚的梁朝偉,無痕的西褲,淺色襯衫,工整的袖口與潔白的衣領,那個形象是我對文青的刻板印象。有點像傳統的滴漏咖啡,不慌不忙又值得等待。 醞釀一個文青跟炮製一杯滴漏咖啡狀態相似,溫熱的水漫過咖啡粉,隨著時間然後融入其中,然後取其精華的滴入杯中,空氣中蔓延著迷人的香氣。如同一個人浸在書籍的海洋,時間會把文化氣息漫入體內,“文青氣質”便是那股咖啡香氣。 坐在我桌子右前方正在喝咖啡的男人打扮得很文青,是我星期六早晨在朗豪坊某咖啡廳遇見的一位白色襯衫,深綠色休閒褲,右手還有一隻銀色皮帶的手錶。感覺很乾淨的一個人。他在看一本已經看了三分二的書,紅色的分割繩在白色的紙頁間露出來,顯得格外分明.而我就這樣靜靜看著他,猜測著他可能在等一個人,情景有點《2046》的韻味,像梁朝偉站在陽臺的角落,細細觀察者每個有故事的人。 忘了多久之後,這個乾淨的男人合上了書,然後在一本牛仔皮的筆記本上寫了點什麼,然後又把書跟筆記本放入腳邊的黑色雙肩包裡面。緩緩地把桌上可能已經冷掉的咖啡一飲而盡,再坐沒過一陣子他就起身走了。 一直以為他在等人,可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是怦然心動的女人,但是這樣可能最終沒有兌現,忘了他一直沒有看表。這個人沒有在留意時間的流動,他的心不在遠方而珍惜著每一個屬於自己的當下。而沒有等人的我,也在等這個屬於自己一個人的時空,一杯咖啡,一本亂塗亂畫的筆記本,一串單調的音符旋律。 文青,那是一個人的事情,急不來,也熱鬧不起來。 當我離開咖啡廳的時候,旺角這個孩子沒有醒過來,平時鬧哄哄的商場顯得有點冷清。這樣一來,沉睡的人還在沉睡,清醒的人分外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