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立學校那邊九月尾先開始迎新活動,我跟高中同學以及另外兩位大學同學已訂了機票八月尾到維也立。有一個月的時間到處遊走,享受一下歐洲的炎炎夏日。 到達維也納機場,巴基斯坦藉的BUDDY ZOYA已經在等待我們了。 ZOYA先帶我們到HOSTEL 放下行李。(因為學校的宿舍還未能安排入住,所以先在HOSTEL住幾天) 沿途見到那些歐陸式的建築配上蔚藍的天空,絲絲的微風走過我們身邊,晴朗的天氣令我們心情份外輕鬆。 卸下行李後,ZOYA就帶我們到處走走,順道介紹一下日常生活小貼士。 沿途經過見到一座小教堂。 可能在ZOYA眼中這只是普通不過的一座教堂,但對剛踏足歐洲的我們,總覺得每事、每物都很新奇有趣。 大概認識了日常生活需要後,就到了萬分期待的環節﹣品嚐維也納的地道美食。 維也納的居民來自奧匈帝國不同國家及民族,所以這裡的餐飲也薈合了不同國家的風格。 我們初次品嚐的是奧地利有名的煎餅湯(Frittatensuppe)。 煎餅配上的牛肉湯汁,尤如我們平日吃的湯麪。不同的是煎餅吸收牛肉的精華,令煎餅更柔軟鮮味。 煎餅湯在餐廳中算是湯,可是在一般家庭有些人會將它當做一道主餐。可是對剛完成體力努動的我們實在不夠。 維也納炸肉排(Wiener schnitzel)也是另一必嚐的菜式之一。做法是將壓平的肉排用麵粉、雞蛋和麵包糠包圍,然後放在牛油中煎炸。奧地利人吃肉排時,通常會伴以熱馬鈴薯或馬鈴薯沙律,再配上少許香草和檸檬作調味,減低肉排油膩感,更能特出肉的鮮味。 味道跟質感與吉列豬扒分別不大,但肉排比較薄身。 其他主菜便是普通的牛肉餅及腸仔。 午餐完畢後, 先到博物館區(Musuems Quartiers Wien)感受一下當地的文化氣色。 點擊圖片放大 +2 博物館區由維也納藝術館 (Kunsthalle Wien)、現代藝術博物館( MUMOK )、利奧波德美術館( Leopord Museum )等不同文化設施組成,包括藝術館、展覽廳、劇場等,形式豐富多樣化,從畫作以至表演藝術、舞蹈、建築、舞台劇、音樂、設計、電影不等,絕對是認識藝術及文化好地方。博物館區的巴洛克式建築,形成了一片廣闊藝術空間,能讓當地人好好思考、發揮、創作。 這時候的我不禁概歎﹣如果香港政府也可以像他們一樣重視及尊重藝術,撥出多一點的空間、自由給予藝術家,就可以為這個石屎森林增上多一點的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