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或新聞不時會流傳有關美容中心的投訴,不少人或會關心醫學美容的監管以及將來規管的方向。美容業界一直認為醫學美容程序與醫療無關,因此只應視作為美容作業。有見及此,定義美容醫學尤其重要。現時,雖無國際性定義,但不少機構(包括新加坡醫務委員會)引用英國整形外科跨專科委員會的定義,即「修改或改變一個人身體特徵的外貌、顏色、質感、結構或位置的手術及其他程序,而大多數人均認為這些改變對於該人來說屬『正常』範圍內。」 不少該等程序明顯與醫療有關,且已被國際醫學界所接納。然而在歷史上,許多這些所謂的美容程序均由皮膚科醫生或整形外科醫生發明應用於治療疾病。美國哈佛大學的皮膚科醫生Dr. Rox Anderson提出選擇性光熱分解理論,即透過激光與目標吸收光譜的配合,並限制激光曝光時間以配合目標的大小,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熱能傳遞至周邊的組織,使激光能應用於治療胎記,如葡萄酒色痣及太田痣。 醫學美容屬醫療 同一原理亦適用於治療有關美容的狀況,如雀斑。Dr. Rox Anderson團隊其後提出選擇性光熱分解的延伸理論,以冷卻方式來保護皮膚,而又可讓熱能擴散至血管壁等周邊結構,從而更有效地治療葡萄酒色斑,對於深膚色患者達更佳效果。 同一理論亦適用於激光脫毛。Dr. Rox Anderson團隊之後更提出分段式光熱分解,即透過激光破壞顯微直徑的部分皮膚,即是說,不用激光去除所有異常的皮膚,讓皮膚用新的組織癒合,造成激光換膚的效果,這是因為皮膚淺表部分於24小時內能迅速癒合,感染風險有限,而深層皮膚可透過新的膠原蛋白逐漸再生,令疤痕得到安全且有效的治療。其後同一概念亦引用射頻治療,到現時這些使用激光或射頻等能量儀器的技術已被廣泛用於皮膚再生修復療程,以減少皺紋。 其後Dr. Rox Anderson及其學生Dr. Dieter Manstein在冷凍溶脂理論中研發出透過控制冷卻以非侵入方式破壞脂肪的概念,從而提供比傳統抽脂手術較安全及另類的非入侵性選擇,而傳統的抽脂手術於過去10年多在香港已造成兩宗死亡的案例,最近亦有一名本港女士在台灣抽脂死亡的報道。 肉毒桿菌原用於治療腦癱等神經科疾病,首先發現肉毒桿菌的美容醫學應用其實是由專注眼整形的眼科醫生Dr. Jean Carruthers發現的,他為一名中風的女性年長病患者進行治療以避免重影時,注射了肉毒桿菌於眼輪匝肌(眼睛周圍的肌肉,重複的運動可導致魚尾紋)而非外側直肌,外側直肌為控制眼球外側轉動的肌肉,當一個人中風而影響另一隻眼睛的肌肉向內轉動時,將肉毒桿菌注入外側直肌可起輕微癱瘓的作用,以防止重影,該名女病患雖然重影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她因沒有了魚尾紋而感到十分高興,就是這樣Dr. Jean Carruthers意外地發現肉毒桿菌能有效地治療眼紋。以上的例子亦闡述醫生的臨床觀察和科學基礎在美容醫學的研發和應用的重要性。 以上的例子均亦說明了美容及傳統醫學有着重疊的目標,美容醫學治療和程序實為醫療程序,因此建議將醫學美容界定為非醫療程序明顯是不恰當,且誤導市民。既然現時的美容醫學治療為傳統醫療的一部分,我們有幾方面需要處理,包括醫療儀器規管,及為操作醫療儀器的人員(包括醫生)提供合適的訓練。這與消費者委員會的提案等提倡者一致。 醫學美容的醫療儀器規管少 在使用醫療儀器及醫學美容方面,香港為最少規管的少數城市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容業的影響,而失業已被過去10年引用為不規管醫療儀器的主要原因。 少數人沒有意識到醫療儀器的規管不僅適用於美容用途,更適用於所有具醫療目的的儀器上,而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於數十年前已有這樣的規管,以保障公眾利益。事實上,用於美容用途的醫療儀器只是整個建議規管範圍(由注射針到MRI機)的一小部分。規管醫療儀器對於建立香港為醫療保健領先城市尤其重要,而且由於醫療儀器發展為生物技術的重要一部分,該等規管更能建立香港創新科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