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和現代的玉石制作大同小異。故宮博物院玉器館裡有一套《制玉圖》,是清光緒十七年李澄淵所繪《玉作圖》,共 11 幅。制玉圖作風寫實,記載描畫出制玉的主要步驟。 1) 搗沙 搗沙研漿中,玉工用杵將石臼中的石沙搗碎,而另一玉工將搗碎的石沙用篩子將顆粒大小分類,用水漂去沙中的泥,之後乾淨的沙子被稱為「解玉沙」,以備隨後琢磨玉器之用. 2) 開玉 第二步「開玉」,玉工用鋼絲鋸子削除玉石外表的石質部分。由於鋼絲硬度往往低於玉石,因此,在剖開過程中,必須不斷添加解玉沙。如上圖,和着水的黑石沙從鋼鋸上吊著的茶壺中滴到玉璞上,玉工來回拉動鋸子來開玉。 3) 扎碢 通過扎碢,玉工將剖開的玉石進一步解成毛坯。如圖三,玉工面前旋車的主要部分是圓形的鋼盤,即「扎碢」,鋼盤的周緣很薄,像刀口一樣非常鋒利。鋼盤一端裝上了長木棍,稱「木軸」,木軸上纏繞着兩根繩子,繩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這兩片木板叫做「登板」。玉工通過腳踩踏板,轉動扎碢,左手托拿玉料,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的刃邊,右手去舀沙澆在玉料上。旋轉着的鋒利的扎碢刃摩擦解玉沙,才能把玉料切割成小塊的毛坯。 4) 沖碢 圖四中厚厚的鋼圈,稱「沖碢」。通過沖碢,玉工將上一步得到的毛坯的稜角磨去。 5) 掏堂 掏堂是為了掏空玉質容器的內部。玉工將鋼捲筒旋入容器的中央,此時玉器中央矗立的玉柱,稱「玉梃」。用振錘取出玉梃需要豐富的經驗,否則容易導致玉器的破碎。取出玉梃后的玉器內部需進一步用彎形的扁狀的錐頭琢磨。 6) 上花 上花是用小型的軋碢,又稱丁子,在玉器表面雕琢花紋。不同形式的軋碢會留下不同的花紋。 7) 打鑽 打鑽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桿,軋桿底端鑲有金鋼鑽。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軋桿下端傭金鋼鑽的下面,右手來回拉動彎弓,彎弓會帶動軋桿一來一回的旋轉,桿尖所嵌的金剛鑽就可以把玉鑽出一個圓洞了。 8) 透花 透花,就是用搜弓製作鏤空花紋。先把搜弓上的鋼絲解開一端,穿透這個圓洞,再綁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來一回拉動着,鋼絲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畫的線條來切割了。因為一般書寫作畫的墨汁,是會被墨水沖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來勾畫出要透雕的圖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鋼絲在玉片上來回割鋸時,圖案仍是清清楚楚的不會被水洗掉的。 9) 打眼 如上圖,打眼是專門用於鼻煙壺、扳指、煙袋嘴之類的小見而又有固定形狀的玉器。因為這類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着打鑽,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裝了水,上面安裝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狀就和要鑽孔眼的小玉器,形狀相同。不同形狀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狀孔洞的木板。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鐵盅」,右手拉着「綳弓」,一來一回的帶動鐵盅反覆旋轉,鐵盅下端所嵌的金剛鑽,就會在玉器上鑽出洞。技法逐漸提升后,桯鑽與管鑽取而代之。穿孔如是兩面對穿,則常有接頭不整的痕迹。 10) 木碢 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細的磨光。這時使用的工具結構是登板連繫着木軸,帶動一個圓形的轉盤,而這步驟用的圓盤,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較低,又稱「浸水黃寶料」,大約是石英沙(七度)來細細磨光。 11) 皮碢 皮碢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具體呈現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