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資優班的正規課程,邱鴻麟更在意長期陪伴,就算學生畢業,他也希望用假日繼續呵護孩子的天賦。他在10年前開始做「生態資訊營隊」,初衷是讓資優生利用假日與其他人互相觀摩、學習。想不到10年下來,這些資優生畢業、長大,依然每年回來做志工,明年甚至要成為營隊的講師。邱鴻麟自己,更是從一個生態教育的門外漢,到完成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學位戶外證婚場地。雖然是生態營,但是這些學生,並非人人都是生態專家,反而是用自己的專長,在生態的主題下創作。譬如用影像拍生態紀錄片、用雷射雕刻做營隊徽章、為營隊寫生活日誌、畫下生態營隊最印象深刻的一幕等。「生態只是教育的媒介」,邱鴻麟讓有文學、設計專長的學生也能在生態營隊裡找到自己的位置拍片教學。「手指頭每隻都不一樣長,可是我們現在是用同一套標準來限制人才」,邱鴻麟眼見自己的學生到國高中,在分數、考試的旋渦裡打轉,心裡很不忍,他將手捲曲成奇形怪狀,既無法拍掌也不能緊握,比喻孩子的現況難題。下課了,一群孩子沒有跑向操場,卻衝進資優班教室,圍著邱鴻麟問:「老師我們下堂課要上什麼?」女學生瞪大了眼,等不及要上課。邱鴻麟眨了眨眼,彷彿在說,我們的教育,不就是要好好呵護這樣發亮的眼神,一路平安長大幼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