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留意到"膠粒事件", 香港人自發去沙灘清理跌下海的"膠粒", 人手拾膠粒不會很快, 但是起碼是做了點事, 若有更多人參與, 至少有望可清除部分的膠粒, 比甚麼都不做的強. Polly 有點不明白, 中石化其實可以趁這次機會做一些形象公關的宣傳, 組織數百人的團隊去清理膠粒, 發揮中國人海戰術, 而且順帶可以清理一下沙灘的垃圾以博取更多掌聲. 同時顧人用一百部強力吸塵機加快速度, 也可以派一些清理海洋垃圾的小艇, 用機器把膠粒過濾出來. 這樣的大場面當然要叫傳媒來報導一下, 相對政府愛理不理的態度, 中石化必然可以提升國際形象及社會地位, 比做任何宣傳來得見效. 另外 Polly 發現這世代的人都太多怨氣, 一心想著都是社會的錯, 政府無能; 但是逢政府必反是否對事情有幫助? 香港的可愛之處是打不死的"香港精神", 有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英文所謂 Can Do Spirit. Polly 相信香港七八十年代的黃金時期過後, 香港人養尊處優, 食得太飽, 住得太好, 一早已經意志消沉. 各團體討伐政府, 說通報得慢, 沒有行動. Polly 認為罵當然可以罵, 但是可不可以一邊罵, 一邊清理污染物? 香港缺少的便是一些正面的行動, 一直反政府, 是沒有用的, 不如想一想自己可以做些甚麼自救. 政府班子未開始做事已經被人清算潛建, 劏房, 日後可能會有更多的"醜聞"出現. Polly 並不是說高官犯法是可以接受的, 但我們現在要的是有人出來服務市民, 若要找一個完全"身家清白"的人, 相信相當困難, 而要找一個廿多人的班底, 每一個人都完全"身家清白", 更是難上加難. Polly 認為新上任的政府的表現, 比過去的"錯失"更為重要. 如果法律上是犯了錯, 那就由法庭去判決. 現在政府所有的政策及決定都要經過多重的"內耗", 才可以勉強成事, 很多時寸步難移. 政府甚麼都做不了, 對香港是否一件好事? Polly 認為當務之急是 Do Something, 而不是 Say Something, 各黨派可否真心為香港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我們還要停滯不前多少年才夠? 佔 ($) 佔 (%) 升值 ($) 升值 (%) 月供股票1 584,833 13% -98201 -14.4% 月供股票2 149,409 3% -4644 -3.0% 月供基金 297,534 7% -1466 -0.5% 手持股票 816,692 19% 18908 2.4% total MPF 947,420 22% 車位 x 3 720,000 16% 現金 871,032 20% 4,386,919 100% -85,403 ==============PS: 想不到昨日寫了文章, 今日的新聞就報導中石化有派人用吸塵機清理掉下海的膠粒, 可惜反應速度不夠快, 人數不夠多, 所以出來的效果不太好.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808/00176_033.html 政府轉軚 回收膠粒 【本報訊】連日被當成垃圾送往堆填區的墮海膠粒,突然有市有價,更引發回收商爭奪戰。先是政府昨突然「轉軚」,邀請有廢膠回收經驗的仁愛堂協助回收膠粒,放棄送往堆填區,及後再有民間回收商出價每噸四千元,回收該批一度被當作垃圾的膠粒。貨主中石化亦派員到南丫島的膠粒污染區,出動工業用吸塵機「吸膠」,協助清理災區。 政府將有用膠粒當垃圾堆填捱轟,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改口風,指決定物色回收商回收膠粒。環保署稱,待確認膠粒的合法擁有人的責任後,會安排有塑膠回收經驗的非政府機構回收無受污染的膠粒。其中仁愛堂指已隨時準備處理,如膠粒無被污染,可再造成食物盒、文具、膠袋及卡板等。 墮海膠粒剛找到「好歸宿」,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副會長劉耀成亦表示有興趣回收,因膠粒市價每噸約一萬一千港元,估計原袋但「浸過鹹水」的膠粒,每噸仍值逾五千元,至於市民執回的膠粒因混入沙石及垃圾,則需要增加回收工序及成本。他原本要求當局負責運輸成本及補貼才接收,但隨後又表示願出價每噸四千元購入原袋膠粒,只需將膠粒鹽分沖走,便可轉售內地,每噸可賣得八千五百元,獲利近倍。 中石化動員吸塵機清膠 環保回收業總商會主席羅耀荃估計,業界將膠粒轉售保守可賺一至兩成,但必須兩周內處理,因膠粒被海水浸過後會氧化,放置過久或被太陽曬後都變黃,售價會跌。 另外,中石化昨亦派員到南丫島石排灣清理膠粒,數名職員分為兩組,手持工業用吸塵機及發電機,吸走沙灘大石隙間膠粒。中石化代表邢先生否認在事件中反應過慢,指該公司上周已即時派出五、六十人到海灘清理,並已制訂了一個清理計劃。負責付運該批膠粒的中海集裝箱運輸則聲稱,仍在調查事件。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192525 僅施千萬 欲解膠災 中石化 終出來 150噸「聚丙烯」膠粒墮海觸發災難,事發至今超過兩周,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明誓要追究責任,有環保團體亦估計貨主中石化需付2億元清理膠粒。中石化昨終於召開記者會解釋,表示同情漁民遭遇,但賠償與否需要先行 釐定責任,又宣布撥款1,000萬港元,協助打撈及清理膠粒,又強調無論責任屬誰,公司都願意先行墊付打撈及清理費用。 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稱,今次墮海的膠粒無毒無味,亦常用於食品包裝處,強調公司得悉意外後,已即時派人協助打撈,亦與港府及10多個環保團體保持聯絡,又要求負責運輸的中海集運提交報告,但至今仍未收到,未知實際墮海位置。 責任未清拒談賠償 中石化對養魚戶的影響深表同情,決定撥款1,000萬港元,支持環保團體搜尋和打撈、購置清掃設備,聘請清理人員等,有必要時會追加款項。 對於會否向漁戶賠償,呂回應指責任未確定前,無法談論責任問題,認為應先從根本着手,清理海上膠粒,責任釐定需要相關司法機構研究,但無論責任屬誰,中石化都會盡力協助清理,亦會承擔法律責任和社會義務,決不推諉。他認為政府考慮向漁民發放體恤金安排恰當。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認為,1,000萬元撥款並不足夠,單是政府至今為事件付出的公帑已超過千萬元,重申船公司及中石化應合付2億元,才足夠清理膠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