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其實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在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表皮囊腫”或“表皮樣囊腫”,好發於成人,罕見於孩童,全身部位都有可能長,常見的位置包含臉部、耳垂、耳後、背上或陰部。粉瘤發炎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濕熱和灰塵引起的,但是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漢南說,在公眾中流傳的原因只能作為一個合理的假設,白粉病的成因是未知的,而且這種病例全年都有報道,不僅僅是在夏天。粉狀腫瘤可能是由創傷引起的,比如頻繁的摩擦或耳洞,但也有例外。粉狀腫瘤是一種位於皮膚真皮層或皮下脂肪層的囊腫。由於形成原因不明,推測是皮膚損傷後,皮膚表皮形成的舊廢角質代謝物落入囊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積越多,膨脹成球形,導致皮膚突起。免疫細胞治療種類如何從外觀上判別粉瘤?最初形成的粉瘤外觀與小痘痘非常相似,稱為玉米腫。比如眼瞼周圍經常可以看到小白點,一般是揉眼睛、把表皮揉進真皮時外傷引起的。痤瘡和痤瘡的區別在於,痤瘡不會自己消失。大多數粉刺有一個黑色的開口,擠出一個酸的,白色的,像牙膏一樣從角質層分泌出來。另一種封閉式的粉瘤,找不到開口也擠不出東西來,李士虹認為,可能是因為粉瘤長的位置太深,或是長在臀部脂肪比較豐厚的地方,患者無從自行擠壓,若強行擠壓可能會引起發炎。最初的粉狀腫瘤沒有特殊顏色,但久而久之可能會變成灰灰。此外,紫外線可以促進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也可以使角蛋白變暗。粉瘤是良性囊腫,不嚴重的話不需要切除究竟該如何判斷是囊腫還是腫瘤?有一個50多歲的男人,他的腹部有一個很大的腫塊。而絕大部份的粉瘤都為良性,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才會轉變成皮膚癌。但是癌症惡性腫瘤比粉狀腫瘤要難得多,有經驗的醫生可以鑒別,人們不必太過擔心,“關鍵是如果早期診斷的大小、形狀不對,大多數問題都不成問題。”.”可以從單一或多發性的腫瘤來判斷是否為癌細胞轉移,通常轉移的癌細胞是多發性的,也少以囊腫的形式表現,會被誤診的機率其實非常低;若發現是惡性腫瘤,醫師會建議病患轉診或做切片檢查。事實上,對於是否應該切除粉末腫瘤,有不同的意見。電視制片人沈玉琳臉上的粉瘤跟隨他近10年才被切除,總統馬英九被發現後很快被切除。“良性的囊腫你願意跟它共存是可以的,”只要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也不影響到生活品質,選擇不切除其實沒有什么關系。如果不是很嚴重的粉瘤,可以請醫生穿刺針擠出分泌物,使粉瘤變小,然後觀察術後是否需要切除。如果患者真的在意外觀,或者粉末瘤產生的地方已經嚴重影響肢體活動,患者可以考慮手術切除。炎症要先治療,腫脹後再去除醫師最怕病人在粉瘤發炎的時候才來求診,當粉瘤膨脹到一定的程度,無法再繼續脹大時,就會自行破掉或受外力破掉,導致發炎,“就像氣球,你放到水裏面我們一下就拿起來;如果氣球破成幾十片,你就要一個一個撈。”炎性粉瘤外觀紅腫,有時甚至產生刺痛感和出血膿。不建議患者用手將粉瘤擠壓成痘痘。雖然有人認為擠壓後分泌物能稍微消腫,但粉末瘤的囊壁仍殘留在真皮內,無法完全清除,手被細菌擠壓時可能導致複發。有些粉瘤長在皮膚較厚的部位,不容易破掉發炎,患者常輕忽而延誤治療,“背的皮膚的厚度其實是全身最厚的,所以常在背上長的粉瘤可能就會很大顆,”李士虹表示。若伴隨細菌感染,可先服用口服抗生素藥物,等消炎後再行切除。但不建議患者服用抑制痤瘡、青春痘的A酸治療粉瘤。及早治療,術後避免碰水更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外科切除,但最好不要等到炎症處理。腫瘤越小,疤痕越小,恢複的機會越大。在進行手術切除粉瘤時,醫生會根據粉瘤的大小在粉瘤上畫線或切梭形,引流分泌物,然後用鑷子取出整個囊壁,縫合傷口,最後將切好的粉瘤送病理檢查。切除時間取決於粉末腫瘤的大小和嚴重程度。小粉瘤半小時左右就能切除,有醫保。坊間傳說能用雷射、刀灼或冷凍療法切除粉瘤,李士虹指出:“雷射的話頂多是拿來做打洞的動作而已,”有些人以為用雷射治療較不容易留下疤痕,實際上用手術刀劃開與雷射打洞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任何外科手術肯定會留下疤痕,但醫生通常會盡力幫助患者將傷口完全縫合。有些部位愈合能力比較好,比如臉部。通常皮脂腺越多,恢複越好;但是手或膝蓋容易留下疤痕,所以術後護理非常重要。手術切除粉瘤後,大約1~2個星期可以拆線,當縫線還在身上,盥洗時可貼上防水OK繃,小心不讓傷口碰到水。拆線後傷口仍留有疤痕,可以貼美容膠3~6個月,讓疤痕看起來比較漂亮。基本上,粉狀腫瘤可以通過手術一勞永逸地切除,複發的可能性很小。然而仍有少數人在切除後,過一陣子粉瘤又在同一個地方複發,可能是因為囊壁未取幹淨,或是個人體質引起。為避免再次複發,李士虹建議,平時不要穿太緊的衣褲,並注意皮膚是否有傷口,有異常時求診治療,能及早清除皮膚上的違章建築。相關文章:粉瘤如何治療?粉末腫瘤不切除怎么治療?粉瘤會自己消失嗎?錯把粉瘤當青春痘,當心愈擠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