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長洲賞櫻已非第一次。去年晚了去,看到的都是殘花居多;今年醒目了,天氣提早暖和起來,便趁花期去賞櫻。 假日賞櫻的人潮非常多,大家都趨之若鶩,關公忠義亭前的幾棵櫻花樹開得正盛,粉紅與桃紅爭研鬥麗,攝影愛好者拿齊裝備拍照,現場人山人海,只想跟櫻花合照幾乎不可能,因為人潮避無可避。 點擊圖片放大 踏入初春,沿路走來,也看到有不少花開得燦爛,特別是路旁的杜鵑,其實比起櫻花更豔麗,不過吸引到的人潮卻沒那麼多,我不禁為它感到不值,到底是甚麼原因令我們對櫻花如此偏心? 日本人愛賞櫻,因為櫻花與其民族精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家人朋友在櫻花樹下賞花行樂已成為春日重要活動。但我們不是日本人,櫻花對我們而言應該和其他花沒有甚麼區別吧? 我們會為櫻花而來,卻不會為杜鵑而來,是因為櫻花在港較罕見?其實生活在城市,我們見到櫻花杜鵑或其他花的機會都很少吧。我們之所以追棒櫻花,會不會純粹是將日本人賞櫻的情意結不問原由地複製過來?是因為旅遊雜誌不斷報導渲染?因為不用遠赴日韓便能看到櫻花?賞櫻是不是也隱含了一種崇外的心態? 無他,櫻花之名在春日特別搶風頭,我只是替其他同樣開得美麗的花感到有點不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