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要介紹的是他的作品三號,這部作品可以與一號對比學習,因為無論是從曲式結構、佈局手法、創作特點來說都是大同小異的。因此,兩部作品對比講解會更有助於把握克列門蒂小奏鳴曲的創作風格。 首先,作品風格同樣都是Spiritoso,四四拍。同樣遵循古典奏鳴曲式結構,即呈示部(1-26)、展開部(27-35)與再現部(36-64)。主題(1-12)與副主題(13-26)在調式上都做一樣處理:由C大調轉向G大調。展開部則用關係大小調之c小調流露出些許黯淡色彩,而隨即又轉回明亮的大調,並在音響層次上做出了鮮明的對比,即由pp至f。僅僅在這一小節內力度變化如此明顯,對演奏者控制力技巧要求極高,同時又反映出了克列門蒂小奏鳴曲的寫作特點。再現部中,同作品一一樣,在再現副主題將原有呈示部里的G大調安排回C大調以作收尾的準備。這裡需要提醒的是,我們再教學過程中,并非只單一的針對某部作品進行學習,還應該將作品關聯起來,例如依據作品風格、作曲家、創作時期等。以這兩部作品為例,如果進行對比學習的話將會事半功倍,同時也是掌握背譜關鍵之一,即曲式結構背譜法。 作品36之一與作品36之三第一樂章對比如下: 結構 呈示部(主題+副主題) 展開部 再現部(再現主題+再現副主題) No.1 (1-7)C大調+(8-15)G大調 (16-23)c小調 (24-30)C大調+(31-38)C大調 No.3 (1-12)C大調+(13-26)G大調 (27-35)部分c小調 (36-48)C大調+(49-64)C大調 速度和風格同作品一都是很相似的,這裡面的演奏技巧相對來講雙音、和弦的要求較高一些。演奏時要注意清澈、乾淨、均勻、利落。冠音的力度要均衡,因為大拇指本身力度就較難把握,若不加以控制的話,很可能聽到更多的是根音。跳音我們為方便年齡較小的學童學習,就將其時值處理為原本音符時值的二分之一即可。第5小節模進的寫作手法在這部作品中時常會出現,如對話般,俏皮、童趣。副主題dolce要演奏的略微柔和、富有感情,但速度切忌改變。在古典作品中,並不像浪漫時期的作品那樣抒情,節奏靈活,且可較多的進行個人處理。十六分音符群演奏的要輕盈、乾淨,重點是把握音響效果上的均衡,音色要飽滿。第16及17小節上行音階將這段樂思推向高潮,因此,這兩句的漸強對比要做的更為明顯。另外,顫音裝飾音時值對於程度較淺的學生可做十六分音符處理,程度較高的學生可做三十二分音符進行演奏。呈示部的主題與副主題均結束在f上,先至能體現出精神奕奕、神采飛揚的感覺。展開部中的強弱層次對比更為密集,卻結束于pp上。再現部中再現主題部分由p-f-ff,將全曲推向最高潮,因此,這一力度將如何分配要提前預知才能發揮出來。而結尾部分同樣圍繞C音加強及鞏固了調式感,配合p-f的力度記號使得全曲最終在果斷、堅定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