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曾經光輝過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南韓電影開始突飛猛進。他們的電影真是「唔止贏我地成條街」。 曾幾何時,香港電影也有光輝的時候。那時候,韓國人都是看著香港電影成長的,看過「RUNNING MAN」就會知道,他們那群四十多歲的韓國人,真的喜歡過香港電影,即使過了這麼多年,他們都對香港電影的主題曲朗朗上口。 他們喜歡周潤發、張國榮、劉德華,甚至在《請回答1988》中,劇中都在看王祖賢主演的香港電影,又或是看著《英雄本色》。連女神全智賢也是張國榮的小粉絲。 港產片半死不活 可是,南韓電影漸漸地爬頭,香港電影則向後退。香港拍電影首先就要講「BUDGET」,所謂「no money no talk」,無錢拍乜春?其次,有錢,就要考慮主題,香港地,又怎麼會拿政治、社會化問題、現實等來做電影主題呢?拍得最現實可能就是葉念琛的愛情片了。但這些電影,每套都一樣,有值得付錢入戲院看的理由嗎? 這些種類電影看多了都會厭啦!來來去去都是槍擊片、愛情片。 近期出色的泡菜片 最近因為連續看了兩部韓國電影《軍艦島》及《逆權司機》,令我忍不住要記低我的閱後感。《軍艦島》原本就來勢洶洶,但《逆權司機》一上映就秒殺了《軍艦島》,看過就明白原因了。 《軍艦島》中,主角黃政民由頭帶到尾,他和女兒的故事完整呈現,可是宋仲基卻在中段才出現,超簡略帶過,戲份也不及蘇志燮和李貞賢搶鏡。 拍攝技巧他們有,強勢陣容他們有,包裝宣傳他們也有。 但《軍艦島》仍然讓平平淡淡的《逆權司機》成功反擊。《逆權司機》沒有華麗的包裝,也沒有如宋仲基這種美男子,只是平凡地告訴觀眾當時發生的一個故事。 因為真實而感動 故事以真人真事作藍圖而寫,就是一個為了生活而卑鄙地搶同行單子的首爾的士司機,因為載了德國記者到光州才發現事實,政府、軍人、甚至傳媒都捏造事實。 感動位太多 同時,故事令人聯想起六四及雨傘運動,是沉重的。我本人未經歷過六四不了解,但是雨傘運動,我們香港人還是清楚的。比起光州事件中的人民,我們不夠勇敢;警察也不夠當中的軍人殘暴;現今資訊又發達,也不像當時的光州,政府可以容易的斷絕大家與外界溝通。但,學生依然是帶領抗爭運動的角色;無論是的士司機、老弱婦孺都盡自己能力去貢獻。 泡菜電影其中一個特色就是一定會有催淚位/感動位,那些呀叔全部都很有型,他們不是靚仔,但呀叔永遠都是電影中的骨幹。電影尾段那個軍人也一樣令我印象深刻,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發現到的士車尾箱那個首爾的士車牌,但他沒有踢爆,反而讓他們走。嘩!型到喊! 雖然電影前半都是以嬉皮的手法展現,但是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沉重的故事。 (可是在電影院中,仍然有人笑到不能自拔。離譜啊!)韓國都始終爭取到民主,總統有錯,人民可以踢他下台。對比香港,還是這樣,想起來真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