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回收是個大問題 盡管國內在電池回收上已經開始探索,但起步晚、成本高仍是不可忽視的現實。 中電積極推廣香港客戶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透過介紹太陽能發電原理、條件成本、及各款太陽能發電板的比較,向住宅用戶展示安裝太陽能系統的可行性,提升本地的再生能源系統使用率。 一噸鋰電池回收成本為8500元,回收收益卻只有7000元,每回收一噸鋰電池企業就虧損1500元。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政策的大力扶持,很難有企業有動力去探索。 除了回收環節外,鋰作為電池原材料本身就是一種對環境產生危害的物質,用於制造鋰金屬電解質和電池陰極的強效熔劑能導致包括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在內的各種疾病。 而世界各地特斯拉發生的電池燃燒事故又在不斷提醒著我們,鋰金屬是易燃物。 因此,以鋰電池為代表的電動新能源汽車,在安全上我們也要打個問號。 探索的陣痛 何時才能過去 盡管目前看來,環保數據不漂亮,安全上也有疑慮,為什麼全世界各國還都在卯足了勁推動新能源汽車? 第一是,對當下全球能源危機的恐懼。 這樣的追夢結果其實也是品牌打造人才培養計劃的結果,它不僅僅是讓人們學會如何銷售賺錢,同樣也會給人們更優秀的生存能力。 汽車成為石油消耗大戶的今天,在沒有找到更好的代替品或者可再生技術出現前,日趨增大的消耗需求和日漸減少的儲存量形成了強烈對比,推動人類去尋找新的途徑。 第二是,對未來的憧憬。 盡管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並沒有很好的解決我們的焦慮,但它是一種積極地、正向地探索過程,只有不斷推進向前才能找到最優答案;“坐吃山空”從來不是人類的本性,否則人類依舊是和老虎獅子搏鬥的原始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