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電影,也喜歡旅遊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沉迷看電影,尤其鍾情歐洲電影,每星期我總會有三四天流連在油麻地電影中心,嚐個下午茶,看看關於電影的書籍,然後看一齣電影,完場後再租借兩齣DVD回家繼續欣賞才覺得完滿了一天,那時候的生活總被電影包圍著。 我非常喜歡已故的波蘭大導演奇斯洛夫斯基。記得第一次看《兩生花》時,除了被故事,拍攝手法,鏡頭色調,以及配樂所吸引外,亦被其中一幕兩位生活在不同地方但長得一模一樣的少女在波蘭克拉科夫的中央廣場前擦身而過的那一刻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夠去波蘭走訪奇氏電影世界的場景就好了,也驚嘆原來一個只出場數分鐘甚至數秒又毫不起眼的地方已經足夠泛起我追隨的心,只可惜那時候自己年少無知又沒有太多餘錢,所以還沒機會到訪波蘭。 我非常喜歡旅行,出來工作後我的確走遍了不少地方。自從二零零三年第一次試過自由行後,我就中了旅行毒,腦海裡經常想著關於旅行的事,如果一有假期我便會離開香港,在完成一個旅程後很快又再計劃下一個目的地,生活就是不停的工作旅行工作旅行...... 記得二零零四年的一次東京遊,第一個晚上跟朋友晚飯過後在新宿街頭四處遊蕩,走到一條繁華大馬路前,忽然覺得眼前一幕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想了一想,這不就是剛落畫的電影「迷失東京」第一幕男主角Bill Murray坐在計程車裡經過的大馬路嗎?那刻感覺有點奇妙卻又帶點不真實,幻想著主角當時在車上的心情,忽然想到既然自己就這樣無意的來到了電影場景,不如往後日子也試試走更遠更美麗的電影場景吧!就這樣,我便開始跟著電影旅遊了。 現在就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到訪過而比較印象深刻的電影場景吧! 1)迷失東京 Lost In Translation (日本東京) 這是Sofia Coppola 2003年的作品,整套電影都在日本取景,故事講述中年明星Bill Murray 遠赴日本拍廣告,在酒吧裡遇上陪伴丈夫到日本工作的新婚女子Scarlett Johansson,兩個寂寞的美國人一見如故,在短短留日的日子裡,彼此成了對方最好的傾訴者,慢慢建立了一段微妙的情誼。導演很細膩的描寫到男女主角在異地的那份空虛感和失落感,所以當他們遇上了知音人時,很自然就不需要用言語說明內心一切感覺,單是身體語言已經令對方感到安心了,也道出心靈的填補有時候比肉體的更加重要。 這是我在東京旅遊時在新宿街上遇上剛在日本上畫的《迷失東京》電影廣告板 (攝於二零零四年) 這裡是東京新宿最繁華的大馬路靖国通り,亦是男主角Bill Murray在電影片頭坐在計程車裡望向街頭那一幕的位置。(攝於二零零四年) (電影劇照) 這裡是東京JR涉谷駅ハチ公出口對出最繁華的十字路口,亦即電影poster裡恐龍出現在大廈的位置了。(攝於二零零四年) (電影劇照) 這裡是涉谷109購物商場旁的カラオケ館。Bill Murray和Scarlett Johansson 就在此度過了一個快樂的晚上。(攝於二零零五年) (電影劇照) 2)兩生花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波蘭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位於波蘭東南部,有波蘭文化之都之稱,是中歐最古老城市之一。據說它是波蘭最美麗城市,而整個古城於1978年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克拉科夫市中心的中央廣場(Rynek Główny)也十分著名,是重要的旅遊地標。引領我走到這個廣場的便正正是波蘭電影大師奇斯洛夫斯基於1991年的鉅作《兩生花》了。這是一齣非常經典的電影,甚至成為了我心目中的十大電影之一。奇斯洛夫斯基曾經說過:「《兩生花》是一部關於感覺和宿命的女性電影。」兩個長得一模一樣具藝術天份的女子(波蘭的Weronika與法國的Veronique),素未謀面卻互相感知,在中央廣場茫茫人海裡擦身而過後對生命有另一番體會,她們不再感到孤獨,因為她們相信在世界的某一地方,存在著另一個自己,以另一種形式生存著。 在克拉科夫中央廣場上的示威人群中,Weronika 與 Veronique 擦身而過過後對生命有另一番體會。(攝於二零一二年) (電影劇照) 3)殺誡 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波蘭華沙) 《殺誡》是奇斯洛夫斯基於1988年的一部驚世作品,是波蘭電視電影《十誡》的第五章。《十誡》以另一角度重新去探討聖經十誡的灰色地帶及道德衝突,表達人性的醜陋與灰暗。而第五章《殺誡》的故事發生在波蘭華沙,講述年輕主角Jacek殺害了一名多次拒載客人的計程車司機,最後被法律判處死刑。奇斯洛夫斯基想透過電影表明對用死刑去懲罰犯人的批判,對暴力的一種控訴,直斥死刑與冷血殺手同樣殘酷,質疑法律究竟是為誰進行報復。他曾經在《Kieslowski on Kieslowski》一書中提到:「我想這部電影反映的真正主題是社會普遍的謀殺現象。」他甚至刻意將美麗的華沙市描繪成灰暗,厭惡和冷漠的城市,他說道:「在《殺誡》中使用濾光鏡是絕對重要的,綠色本來是予人有希望的顏色,但加在這齣電影上反而令世界變得更加殘酷,使華沙變得更加醜陋。」不過,當我第一次真正踏足華沙時,並沒有感覺這城市灰暗鬱悶,反而被這個飽受戰爭蹂躪及歷盡滄桑的重建城鎮深深吸引,皆因古城裡每間重新一磚一瓦建造的房子及精巧的壁畫都好像告訴了我波蘭人的堅毅,為戰後被轟炸成一片瓦礫的華沙重修默默地努力著。為肯定華沙人民的努力及向他們致崇高敬意,舊城區更於1980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所以,華沙在我心目中,的確非常美麗。 年輕主角Jacek於殺人前在波蘭華沙市這個熱門遊客區舊城廣場(Old Town Market Place)嚇走鴿子後,徘徊良久便決定殺人。(攝於二零一二年) (電影劇照) 皇家城堡廣場 (電影劇照) 這裡是Jacek行兇前,在舊城廣場外漫無目的地走到行人天橋上忽然丟下一塊石頭造成車禍的位置。 (電影劇照) 4)舒特拉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波蘭克拉科夫) 「拯救一個人的性命,就是拯救整個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是猶太教經典《塔木德》的一句名言,也是著名導演史提芬史匹堡於1993的鉅作《舒特拉的名單》想傳達給世人的訊息。《舒特拉的名單》是一部經典的電影,改編自二次大戰,講述納粹黨員奧斯卡,如何由一名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商人,最後良知醒覺及至耗盡財產,去拯救一千二百名猶太人逃離奧斯威辛集中營的事蹟。片中展示出納粹軍人用種種殘暴不仁的手段,去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生活,尊嚴以及生命。史提芬史匹堡在此表揚奧斯卡最終良知得到醒覺,因為他不再以利益去考慮生命的價值,也不是以數量多少去拯救人民,而是那顆救人的心。 二零一二年我終於有機會到訪奧斯威辛集中營了,這個臭名昭著的集中營位於波蘭距離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城,是納粹德國時期最主要的滅絕營,超過一百萬人在此被奪去尊嚴及生命。參觀過後,我的心情變得沉重,走過了不同行刑的房間,彷彿仍然聽得到猶太人慘絕人寰的吶喊,也能夠想像當時納粹德軍對猶太人的殘暴罪行,軍人不斷消磨他們的生存意志,使他們的尊嚴蕩然無存。那一天的參觀,很難忘,很值得,就好像經歷了人類歷史最黑暗的一幕一樣,讓我重新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電影劇照) 5)情留半天 Before Sunrise (奧地利維也納) 經典愛情電影三部曲《Before》系列的第一部《情留半天》於1995年上畫後大受歡迎,令到男女主角在維也納街頭所踏足過的地方皆成為旅遊景點。故事講述男主角Jesse在一架開往巴黎的火車上邂逅了女主角Celine,他們一見如故,於是在列車到達維也納時Jesse便即興相約Celine同遊維也納。他們走遍維也納的大街小巷,分享關於世界大事,哲學,宗教,戰爭,環保及愛情觀等等天南地北的話題,之後更共度了一個浪漫難忘的晚上。第二天早上在火車站離別時相約半年後再會。這個令人有很大想像空間的open-end結局的確教觀眾看得心癢癢,加上電影裡精采兼發人深省的對白,很自然令此電影成為了經典。 二零零八年,我獨自一人來到維也納,雖然沒有特意尋找Jesse和Celine所到過的大街小巷,但不能否定的是,那裡週圍的咖啡店,建築物,美術館都會很自然讓你感受到維也納的確是一個甚具古典氣息,浪漫兼富藝術感的城市,也難怪他們所到之處會成為朝聖之地。而我最終也忍不住,特意走到維也納鐵路西站(Wien Westbahnhof),亦即Jesse與Celine離別時依依不捨的火車總站,拍一張相片留念,同時也感受一下當時他們離別的情懷哩! (電影劇照) 6)日落巴黎 / 午夜巴黎 Before Sunset / Midnight in Paris (法國巴黎) 1951年二次大戰後於巴黎聖母院對岸重開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享譽世界,是旅客文青訪巴黎必到的文化地標。而1919年的莎士比亞舊店更是當年許多著名作家例如海明威,喬易斯,龐德及費茲傑羅經常流連忘返之地,此書店更成為了經典愛情電影三部曲《Before》 系列的第二部《日落巴黎》及美國著名導演Woody Allen的著作《午夜巴黎》的重要場景。藏身在街頭一角的莎士比亞書店其實並不太起眼,店內面積也不大,但店裡每個角落卻盡放了各式各樣的英文書籍,牆上亦貼上了很多偉大作家的照片及箴言,到訪過後你會深深感受甚麼是大飽眼福。店內裝潢復古,風格獨特,環境亦舒適溫暖,使書店充滿著良好的閱讀氣氛。莎士比亞書店內嚴禁拍照,所以好讓我在到訪的兩小時裡能專心閱讀。另外,那次的莎士比亞書店遊給我最大得著要算是能夠跟那裡一位來自波蘭,跟我同樣非常崇拜奇斯洛夫斯基的店員大談奇氏電影,能夠在旅途上遇上知音人,的確非常難得,使我那次的電影旅遊生色不少哩! 電影《日落巴黎》於二零零四年延續了《情留半天》未完的故事,男主角Jesse和女主角Celine自從在維也納一別後,於九年後在巴黎重逢,而電影開首Jesse的新書發佈會便是在莎士比亞書店舉行,Celine是席上其中一位讀者。(攝於二零一三年) (《日落巴黎》電影劇照) (《午夜巴黎》電影劇照) 7)春光乍洩 Happy Together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黎耀輝,不如我們重頭來過。」一句經典的電影對白,成就了我人生的第一趟南美遊。一直以為自己唯一的南美行應該會在巴西,卻被《春光乍洩》這齣電影把我吸到阿根廷去。《春光乍洩》是王家衞於一九九七年的作品,差不多全齣電影都在阿根廷拍攝(只有最後一小段在台北遼寧街取景)。故事講述主角黎耀輝與何寶榮這對同性戀人,遠走到南美洲的阿根廷生活,由當初互相甜蜜纏綿,發展到後來彼此出現意見分歧,逐漸疏離以及對愛情絕望的心路歷程,是一部關於寂寞,相愛與傷害的淒美愛情電影。整套電影用上了不同的濾光鏡拍攝,彌漫著不同的異域氣息,再配上動聽的西班牙歌曲,加強了視覺及聽覺的享受,也恰當的反映出當時主角複雜及沉鬱的心情,使電影更加充滿了詩意。 這裡是主角黎耀輝打工的地方,開業48年的老酒吧Bar Sur了。這裡同樣是令到黎耀輝感到落寞及孤單的地方,皆因他經常在此撞見何寶榮與不同的老外們前來廝混。(攝於二零一五年) Bar Sur 裡放置著《春光乍洩》的相片,可見此片在異地也有相當的知名度哩! (電影劇照) 世界第三大瀑布伊瓜蘇瀑布,由275股大小瀑布及急流所組成,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位於巴西,烏拉圭及阿根廷邊界上。伊瓜蘇瀑布的壯麗和氣勢不單止刺激了我的視覺,當置身其中時,聽覺,觸覺甚至任督二脈都被狠狠的打通了,我想這裡應該是我此生見過最壯麗的自然景觀吧。伊瓜蘇瀑布亦是黎耀輝臨離開阿根廷前的最後一遊。他曾這樣說過:「我終於嚟到瀑布,忽然之間我諗起何寶榮,我覺得好難過,因為我不嬲認為企响呢個瀑布下面應該有兩個人。」 我站在瀑布前嘗試做著跟黎耀輝同一個動作 (電影劇照) 建於1918年的火地島燈塔(Faro Les Eclaireurs),高二十二公尺,位於阿根廷最南部烏斯懷亞火地島上,在這裡再向南多走八百公里便會到達南極,故人人都說這裡是世界的盡頭。這裡亦是小張在《春光乍洩》跟黎耀輝說想要去的地方。「1997年的1月…我終於來到世界的盡頭,這裡是南美洲大陸南面最後一個燈塔,再過去就是南極。突然之間我很想回家,雖然我跟他們距離很遠,但那分鐘我的感覺是很近的。我答應過阿輝把他的不開心留在這裡。我不知道那一晚他講過啥?可能是錄音機壞了,什麼聲音都沒有,只有兩聲很奇怪的聲音,好像一個人在哭。」 (電影劇照) 8)情迷巴塞隆拿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西班牙巴塞隆拿) 現在輪到談談另一部我頗喜歡的Woody Allen作品《情迷巴塞隆拿》的電影場景了。故事講述一向對愛情態度保守理智的的Vicky(Rebecca Hall 飾演)相約對愛情持開放態度的大學好友Cristina(Scarlett Johansson 飾演)在暑假到巴塞隆拿遊玩兩個月,她們在參觀美術館時遇上一位畫家Juan(Jarvier Bardem 飾演),並被他深深迷倒,最後陷入了多角關係,不能自拔。不過隨著假期結束,這段多角關係也告一段落,她們在這個假期上了人生一個寶貴的課程後,又各自打回原形繼續原來的生活了。電影全片都在西班牙取景,我認為最美麗的部分當然是巴塞隆拿的場景吧。巴塞隆拿的建築的確十分出色,有八棟建築作品甚至被列入世界遺產,其中最厲害有六棟作品便是出自加泰羅尼亞鬼才建築大師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i)的手筆了。高第從小崇尚自然,認為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他亦將之應用在自己的作品上,所以很難在他的建築作品上找到直線,而其中一棟便是在電影中出現過的米拉之家(Casa Mila)了。米拉之家是巴塞隆拿一個重要的旅遊地標,是高第著名的作品之一。整座建築,裡外都沒有直線沒有稜角,全用了米白色石材以波浪及螺旋型方式建造,創意無限,風格獨特,令人相當佩服。如果大家要去參觀,別忘記要上屋頂飽覽一下巴塞隆拿的景色啊! 女主角Vicky十分喜好西班牙的藝術建築以及鑽研一切關於加泰羅尼亞的歷史及文化發展。戲中她跟遠房親戚和大學好友Cristina參觀著名西班牙建築大師高第晚期的建築作品米拉之家(Casa Mila),一座把曲線運用到極至的建築藝術品。 (攝於二零一三年) (電影劇照) 9)羅馬浮世繪 The Great Beauty (意大利羅馬) 最後一站要分享的電影場景便是歐洲超熱門旅遊勝地羅馬了。我先要利申,羅馬這地方並非因為某一齣電影的場景引領我到來旅遊的,而是在我遊歷後數年的某一日在電影院欣賞《羅馬浮世繪》時,很驚訝地發現這部電影那完美的攝影技術完全將羅馬最美麗的一面一一向觀眾呈現出來,使我再次被它迷人的景致吸引,所以當我打這篇關於電影旅遊的文章時,很自然便憶起這部電影了。《羅馬浮世繪》講述一名玩世不恭的過氣作家Jep,多年來遊走於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生活,看盡一張張假惺惺的臉孔,但他年華已去,風光不再。看透世情的Jep,之後走遍羅馬大小街頭,回望過去夜夜笙歌的生活,璀璨過後,一切變得盡在不言中。 《羅馬浮世繪》比較常出現的場景便是羅馬鬥獸場(Piazza del Colosseo)了。剛好與主角Jep的豪宅正正對著。(攝於二零一零年) (電影劇照) 這條全長406公里的台伯河流(River Tiber),是片尾出credit時沿途所經過的地方,電影中可以看到一個很舒服的羅馬晨曦。 (電影劇照) 之前說過,我是非常喜歡旅遊的。曾經有問過自己為什麼對旅行這麼沉迷?一直覺得答案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應該好趁青春多找機會去世界各地見識,擴闊自己的視野等等。但後來想深一層,其實我喜歡旅行的原因與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相信每齣電影都有其深層的寓意,能夠啟發人思考,亦能在最短時間內將世界美好(或者醜惡)地方的影像烙印在觀眾腦海裡。所以如果能夠欣賞到一部好的電影,將對電影世界的憧憬變成現實,親身走到拍攝現場,那我相信旅遊就會變得更加有意義了。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像Ben Stiller 的《發夢王大歷險》一樣,能夠儲多一點勇氣,跳出人生的安全區,走進更多更遠更美更能讓我感動的電影場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