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王廟 (Wat Arun) 位於曼谷湄南河支流昭披耶河西岸,須搭渡輪前往,鄭王廟供奉印度教中的黎明神-鄭王,是泰國規模最大的大乘舍利式塔,擁有「泰國艾菲爾鐵塔」的美稱,鄭王廟豐富的歷史文化,是孟庫國王時代最令人讚嘆的文化遺產,也是昭披耶河畔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泰國的大城皇朝,在鄭信遷都到此地創建吞武里王朝之後,吞武里區也日益興盛。寺廟於1809年竣工,1847年又被重修。它是大城時期孟庫國王時代留下的最偉大的創舉、最璀璨的文化遺產,這使得黎明寺成為現今昭披耶河畔最古老的建築、參觀量最高的寺廟(黎明寺每日對外開放)。黎明寺的主塔高達82米,這座主塔是泰國著名的建築,刻在了10泰銖的硬幣背面。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層數很多,面積逐層遞減。四周各有陪塔一座,顏色各異,宏偉華麗,比主塔矮小几倍。塔上鋪貼許多彩色中國碎陶瓷(當年來自中國船隻的壓艙物)與貝殼,形成了不少花物圖案,總共約有百萬件之多。寶塔的地基部分繪有巨幅圖畫。它是參觀人數最多的寺廟,鄭王廟的建築特色和人文歷史,更是來到泰國曼谷旅遊的民眾不可不去的景點之一。 主塔旁的鄭皇公廟 主塔坐落於黎明寺的正中心,叫做「帕邦/帕普蘭」(Phra Prang),有「崇高的佛塔」的敬意。它象徵著佛國當中的神山——麥乳山。主塔外部建有四條陡峭的台階,連接着塔體的四層樓,由此可以環繞塔體。主塔最底層的四角建有四個小型陪塔,來供獻風神(Phra Phai);壁龕中的雕像展示着騎在一匹白馬上面向四方的風神。每層台階的兩側放置着中國武士的石像。第二層由夜叉惡靈守衛的石像柱支撐。這裡可以看到四個入口似的錐形亭子(Mondop),在這些亭子里展示着佛陀一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例如佛的誕生與覺悟。第二層與底層之間陳設着許多小壁龕,小壁龕里裝有金納羅和金納里(Kinnara、Kinnari,雄雌配對,半人半鳥,孔雀尾,住在須彌山斜坡的Himaphan森林中)的小雕塑。 和柬埔寨吳哥城陡峭的台階相似 點擊圖片放大 +2 第三層由拉瑪堅史詩中的猴子雕像形成的柱子頂撐。這裡也同樣地裝有金納羅與金納里小雕塑的小壁龕。 最後,第四層或最頂層由印度教中一些住在天上如提婆一樣的神靈雕塑形成的柱子支撐着。四側台階的頂面都挖有小壁龕,裡面擺置着印度教里掌管仞利天的女神,因陀羅的雕塑。她坐在傳統的三面白象背上。塔的尖頂由駕在印度教神話中大鵬金翅鳥上的毗濕奴神的雕塑支撐。在塔尖上有佛塔建築中常見的法螺。法螺是因陀羅的兵器,但是出乎尋常地再戴上了一個金冠。這金冠原本是為了一尊佛像而制的,不過後來拉瑪三世在黎明寺擴建工作竣工時,命令將金冠改置於主塔塔尖上。 主塔隔鄰的佛塔 主塔高處可以看見湄公河 點擊圖片放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