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下星期前中秋節未有太多人到維園睇綵燈,於是就在這個星期六與朋友在銅鑼灣食完飯後,一齊去維園行一趟.我上年就無去睇綵燈,不過記得前年係以荔園遊樂場來做主題,今年就以六七十年代的街頭木頭車仔的小食,例如雞蛋仔,車仔麵,果仔鋪,大排檔及食盤菜等來做主題.同以往一樣,綵燈會亦有很多五彩繽紛的小動物好似雞仔,小豬,白兔等亮相. 一對大財神 點擊圖片放大 六七年代,由於電視未普及,所以在中秋佳節前,這種由機動木公仔,燈泡佈置成的公仔箱花牌會放置於中式餅店門外以吸引客人.而這些活動式花牌多是出名的歷史故事及戲曲為主,現在這種傳統的手札工藝已經式微. 離中秋節仲有一個星期,所以未到月圓之夜. 六七十年代的街頭美食 點擊圖片放大 +3 為肖為妙的小動物,回想小姪女的生日正是中秋節,轉眼間已兩歲. 點擊圖片放大 而場內最有特色是一個用上七千個廢棄蒸餾水樽做的半圓形綵燈,蒸餾水樽內加上了LED燈,除著音樂變化出不同的顏色組合.(隔十五分鐘演奏一次) 這個大型半圓形球體綵燈被水池圍繞著,加上燈光投映在水池的背影,恰好上下連結成一個圓形. 依個咁大的半圓形綵燈可以行入去睇,裡面天頂滿佈裝有小燈的膠樽,就好似繁星一樣.而天頂中央有一個大洞,遊人可以透過大洞向上望向天空中的月光. 點擊圖片放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