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學生群體身體素質下降的消息屢見報端。與此同時,高校也進一步推出相關措施,“挖空心思”推動學生走出宿舍,參加體育鍛煉,其中不乏“運動APP打卡”等種種與學分掛鉤的方式一場秋雨一場寒,在落雨的窗前,凝望寒涼的秋。 為解決當下大學生普遍不愛動的問題,將體育鍛煉與學分掛鉤顯然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也顯示了學校的一片苦心。此方案作為一種策略性舉措未嘗不可,但不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更為關鍵的是要喚醒大學生內心的體質健康意識,幫助其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 大學生對體育鍛煉普遍不“感冒”,表面上看與大學生自主管理的教育模式有關,這方面的約束和管理較少,但更多取決於學生自身是否願意運動,深層次上則是大學生缺乏對體育應有的認知,對體質健康的珍視不夠,進而導致參加體育鍛煉的內生動力不足。 2014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發通知,要在全國高校範圍內全面啟動和廣泛開展以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為主題的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但這“三走”,每一步都走得較為艱難。有媒體直言:大學正上演著一場靜默無聲的爭奪戰——操場在和網絡“搶人”。 體育鍛煉的價值不僅在於強健體魄,還在於涵養心性和精神風貌。體育健康意識的缺失,導致有的大學生踏入社會以後,在快節奏的工作之餘,不懂得科學鍛煉,要麼泡吧、煙酒不斷,要麼宅在家中當網蟲,要麼忙於撲克麻將……“總覺得自己太忙,但又不知道自己在瞎忙什麼,渴望片刻閑暇,但當自己真閑下來卻又不曉得要幹什麼。”這是被網友戲稱繼“少年脫發,中年油膩,老年遲鈍”的又一人生難題。 對處在成長階段的大學生而言,體質健康關系著終身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品質,絕非應對學期考試或者畢業學分那麼簡單。當前,高校大多采用體育項目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仍以籃球、排球等專項運動技術知識為主,體育基礎理論與健康知識教育相對不足,這導致學生這方面知識匱乏,無法樹立長久的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觀念。因此,光用學分的杠杆把學生從宿舍“趕”到運動場還不夠,還必須從加強健康知識的教育入手,讓健康知識走進教科書、走進課堂,使學生從體育鍛煉中受益,幫助其掌握幾項能伴隨終身的體育鍛煉項目。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落實這一戰略,需要從強健每個人的體魄做起,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為此,各方應共同努力,讓大學生成為這種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學會用好體育鍛煉這把保持身心健康的鑰匙,在新時代書寫更加精彩而有質量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