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聲夢裏人》(《La La Land》)故事說的是一個失意的女演員遇上一個失意的爵士樂家,兩人相遇相戀,大家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感到氣餒,想過放棄,其後兩人分開。 看了電影的大半部份,覺得這戲是可以的,只是能夠獲得7個金球獎獎項、以及14奧斯卡提名,又好像沒預期中精彩,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幕,我才明白這戲令人一再討論的原因。有些電影,開始是很精彩的,只是結尾草草收場;另外有一些電影,開場是平平的,結局卻令人久久不忘;La La Land就是後者。那是個令人難忘的結尾,看後很是惆悵。 電影的最後一幕,兩人在多年過後再遇,男的達成了心願,開了一間爵士樂酒吧。他坐在鋼琴前,彈奏他喜愛的樂章,當他抬頭之際,忽然看到台下的她,而她身邊已有了别人,她也完成了多年的夢想,成為有名的演員,結了婚,家中的孩子由傭人看著,有了一個别人也認為很美滿的家庭。 只是當兩人對望之際,時光急速倒流,如果在那年,她去巴黎演出時,他與她同行,兩人沒有分別,他在巴黎彈奏他喜歡的爵士樂,兩人一同追逐各自的夢想.......然後在今天,坐在她身旁的人便會是他。音樂過後,兩人結伴回家,家中的小孩正等著他們。 只是在那年,他沒有隨她去巴黎。為什麼他沒有去呢?是因為意氣用事?因為放不下自尊心?而這都成了他們的遺憾。 如果時間能回轉,他希望能回到更早的那時:那年聖誕他在一間餐廳彈奏一首只有陌生的她懂得欣賞的歌,他因這首歌被餐廳的負責人即時辭退,他憤怒地推開上前鼓勵自己的她,如果一切能重來,他應該在那時就該捉緊她,畢竟這世上只有她懂得自己。 當年為了與他在一起,她放棄了有為的男友,只是去到最後,她還是選了一個如當年有為的男人作為丈夫。他們各自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卻在途中失去了對方。 他們的故事令我想一首很舊的歌-Dan Fogelberg的Same Old Lang Syne,這首歌也是說兩個舊情人的相遇: “We bought a six-pack at the liquor store And we drank it in her car We drank a toast to innocence We drank a toast to now And tried to reach beyond the emptiness But neither one knew how She said she'd married her an architect Who kept her warm and safe and dry She would have liked to say she loved the man But she didn't like to lie. I said the years had been a friend to her And that her eyes were still as blue But in those eyes I wasn't sure if I saw Doubt or gratitude.” 很喜歡女主角在尾段試鏡時說她姑姑的故事:那年她的姑姑在巴黎,有一天她忽然跳進塞納河中,河水好凍,她病了一個月,但她說:如果能重來,她還是會選擇再跳進河中。 這段話總結了男女主角在實現夢想時遇到的境況,人們看待他們有如忽然跳進河中的瘋子,縱身一跳的意義到底在那裏?他們為了夢想付出的代價大得旁人無法理解,但作為一個逐夢者,他們會笑著說,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