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終於下定決心執拾房間,希望會換來一翻新景象,卻意外地發現一本舊相簿,對,是相簿。七、八年前,數碼相片還未及今日般流行,我總愛將相片哂出來好好保存,以便不時翻看。 翻翻這本久違的舊相簿,第一張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大合照,是當年離開某報的留影!看着一個個舊時臉孔,仍留下來繼續奮鬥的,可沒幾個,都各奔前程去。 思緒彷彿墜入時光隧道,舊日的工作片段頃刻湧進腦海。 筆者的第一份工作便是當記者,當年的我,滿懷理想,多姿多采的新聞行業對初出茅廬的我亦相當吸引,箇中的滿足感,以至辛酸、「蝦碌」的經驗,足夠我寫上一本書呢! 很多人問我,做記者要有哪些條件?我想到的不單單是語文能力好、分析能力強。。。還有更貼切的可能是不怕困難,膽大、心細、臉皮厚,因為你經常會碰到一些「不可能的任務」! 當你翻看報章,收看電視新聞,不難發現好些新聞故事會附以個案(cases),或加強效果以增加趣味性及真實性,或闡明分析,使讀者更易明白新聞內容,記者往往需要四出尋覓受訪對象。 有時候,個案會由個別機構轉介,如發表調查報告的機構,如志願團體、非牟利機構、社區組織等。最常見的,便是個別醫學院或醫院發表醫學新猷,通常會附以一些個案,如成功接受療程的病人。遇上這些情況,記者便可省去不少工夫。 個半小時找出大學生售貨員 然而,更多時候,是自行尋找新聞個案,過程有時驚險刺激,絕對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談到找cases,我便有幾次有趣經驗,那些經驗終身受用,尤其練就我現在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的性格。 時為2002年,經濟因早一兩年的科網泡沫而開始滑落,雖不致於沙士襲港時的一蹶不振,可失業率亦開始「穩步上揚」。正值畢業生的搵工季節,有機構乘勢發表大學生不再精英,要由低做起的調查報告。 距離截稿時間尚有兩個小時,採訪主任忽發奇想,召我找個大學生「屈就」的個案,於是,我立刻撥電話給身邊好友,看看誰能「出賣」自己及朋友的經驗,費盡唇舌下,終於在二十分鐘內找到兩名首肯接受訪問的「perfect match」,其一為畢業後半年苦無着落因而「紆尊降貴」當文員的的中學同學,另一人則為當秘書的品學兼優大學畢業生。 以為已完成任務的一半,採訪主任沉思一會,然後說:「這兩個case都好,但不夠突出,不如你去試試找一些大學生當salesman的個案。」大學生做售貨員!? 我心裡盤算着如何在個多小時內找到合適兼且願意接受訪問的個案。說時遲,那時快,採訪主任已在催促:「你立刻跟阿蔡(攝影師)到金鐘太古廣場走一趟,準會有一兩個case的!」思緒也未待整理,我便要拿起手袋出發去,「記得搭的士呀!最緊要快!」臨行前,採訪主任又拋下一句。 食白果? 五分鐘後,攝影同事阿蔡與我已在計程車上,我以最快速度將我們的任務,包括採訪目的、採訪角度、攝影內容,跟阿蔡說一遍。阿蔡聽後不斷咕嚕:「哪有這樣的一個case,就算有,人家都不會接受你訪問啦!不怕被人笑麼!看來,今次是『食白果』居多!」我安慰同事:「別灰心,或許真會有這樣的個案呢!」當然,我也有同樣疑慮,只是若大家也先入為主認為只白走一趟,哪能完成使命呢! 到底我們能否完成使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