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人孤陋寡聞,從來沒有聽過杉林溪這個地方。 我會來這裡參加半馬,皆因 2017年3月份, 友人在一個全台灣的賽事列表網站中,看到關於杉林溪馬拉松的資料。 隨後,她問我 ~ 你有沒有興趣到杉林溪跑馬拉松 ? 並將她的手機遞給我看 (相關資訊) ...... 我看到的是,一連串的杉林溪風景照片。 當時,我說了一句 ~ “哇 ..... 杉林溪的風景真的很漂亮呀.......,有呀,我有興趣呀.......。” 就這樣,於2017年4月,我付諸行動,報名參加 ~ 杉林溪森林馬拉松。 半年後,2017年10月,親身來到杉林溪。 雖然交通不太方便。 但是,我喜歡這個森林馬拉松。 每個馬拉松,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不同的風景,不同的性質,不同的感覺。 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 每一個馬拉松,就像一本書一樣,或多或少,也教曉了我一些東西。 我會從中有所體會、有所得著。 杉林溪馬拉松,設備比較簡陋,一切都很精簡。 如若是要求高的人,也許,會覺得這個馬拉松很落後。 但是,我卻覺得 ~ 條條大路通羅馬。 馬拉松,跟旅行一樣,窮遊、富遊,都是旅行。 以自己過往的檀香山旅程為例 ~ 別人富貴,一走出酒店門口,就有的士來接載,前往珍珠港。 我清貧,一走出酒店門口,我要去找巴士站,在巴士站等餐死之餘,上到巴士又要迫餐死。 雖然我清貧,但是,我一樣可以去到珍珠港,一樣可以遊遍珍珠港每艘退役戰艦。 馬拉松,都是一樣。 杉林溪馬拉松,並不像其他馬拉松,根本沒有大量的贊助商,主辦單位亦沒有做大量的宣傳,低調到令人未必看得見它的存在。 就連我們去領取選手包時,工作人員都驚訝地向我們問道 ~ “你是怎麼知道有這個杉林溪馬拉松的 ?” 而森林園區、山道、住宿、交通.....各方面的因素,也許,亦不容許主辦單位招收太多的參賽者。 也許,經費未必很充裕,而且位處山區,亦難有齊全及先進的馬拉松各項設施。 一切,都以精簡為主。 Check Point沒有電子設備監測,不要緊,就用髮圈作為信物來作監測。 終點門上沒有掛上電子計時器,不要緊,要看成績,即場列印證書,也可以看到成績。 至於必須要有的,他們一樣會有。 縱使簡陋,但他們一樣可以成功舉辦到一個馬拉松,而且已來到第四屆。 我從這個馬拉松身上,也學到一點東西。 今年年初,1月份,透過跑半馬,我可以於香蕉林中跑步,認識了高雄.旗山。 10月份,來到杉林溪,我可以於森林中跑步。 平時居住在“石屎森林”的我,有多少機會可以在這些地方跑步 ? 我很感謝,縱使這兩個馬拉松,知名度也許不及其他的,但仍能有緣,與它們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