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的朋友也許會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喜歡、擅長或適合什麼工作。但對於自己不喜歡什麼就通常有點頭緒。那麼就設一個期限排除萬難努力去嘗試體驗吧!慢慢就會從中了解自己更多。 2013年1月,遞上了退學申請,埋頭苦幹三個月全職後,帶上所有家當,踏上了台灣沒歸期的旅程。 當時退學的動機是看穿了學貸的陰謀,不想畢業後為了還學貸而賣身給工作(噗嗤)。為了山本耀司這番話(註)我就豁出去了。其實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只是知道自己無法容忍日復日的工作消磨了對生活的自主與熱情。我只是帶著一個好奇,有沒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台灣-自給自足的生活 在台灣,基本上我是以打工換宿的方式生活。比如在民宿,農場等等。每天換工時間大概六個小時,一星期休息一天,食宿就已經解決了,換工內容與主人協調好就行。 坐上鐵牛前往田裡準備開工! 在台灣的農場,嘗試了以純手工的方式種稻子,從育苗、插秧、抓福壽螺、除草、割稻、曬榖、篩榖、碾米、包裝到寄到客戶手中,都經歷了一次。大部分的我們成長在都市,從小享受著經濟發達為城市帶來的便利,也許沒思考過平凡如一口飯,背後需要多少工序,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才來到碗裏。 手工插秧 等待收割的稻子 金黃色的稻海,陣陣稻香 手工割稻。沒有啦!只是割田裡的一個角落,好讓收割機下來田裡(我這一身農婦打扮有沒有很專業的感覺:P) 親身體驗過後,明白東西得來不易,更懂得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農場吃的米飯蔬菜都是自己種的,不同農產品透過創意研發更能延伸出不同的副產品。農夫的體驗讓我感覺到生活的踏實與富足,你付出一分努力,大自然給你的回饋是大於一,往往超出你的想像。原來我們是可以靠雙手創造生活所需,這讓我反思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是否一定要透過貨幣才能得到生活所需?而我們每天營營役役花上大部分時間工作去賺錢換來的日子也不見得有質素。辛苦賺錢然後用辛苦錢換沒有自主的生活和沒有尊嚴的狹窄居住空間,我經常會問自己,生活的樣子真的只能這樣嗎?心裡的聲音清楚的回答═不。在日本有自給自足的生態村名為木之花家族,從嬰兒到長者,超越血緣關係,各施所長,互助共同生活著。世界各地也有這些生態村。 台灣,越來越多年青人返鄉務農,為了改善食安問題,或嚮往鄉郊生活;後來我又到過陽明山的野蔓園,體驗到尊敬自然與自然共生的簡樸生活;聽到有人為了想「擁有自己一個家」的單純想法,從做一塊土磚起,花了五年的時間在租地親手蓋了一幢房子。這一個又一個故事讓我看見生活可以有不同想像與可能性。 農耕生活讓我感到自己有血有肉地生活著。 這是旁邊原住民的小狗,經常過來social,撒可愛 註:用心,用靈魂去生活; 去旅行,去經歷,去感受。 不真正走出去,是不會被啟發的。 走到太陽底下, 去淋雨,去摸,去接觸, 去聽,去跟人說話, 去聞不一樣的味道, 去感覺空氣的密度, 去認識不一樣的人, 去看不一樣的顏色, 去迷路…… 去好好利用你的觸感去感受, 這樣你才可以去創作。 別再用你的腦袋去設計, 也別再用你的電腦了! 用腦袋, 可以很容易就營造出虛假的藝術美感。 但真正的創作, 是要用你的手, 你的心, 你的靈魂, 表達你所真實感受到的。 作為一個設計師, 你的觸感必須要非常敏銳, 你的感受也必須要是真實的。 你要去感受世界, 才能夠感受人的存在, 這樣才能夠真正去為”人”去創作。 – Yohji Yamamoto山本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