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迎著互聯網而生,也成了互聯網話題的偏愛者。近來,90後再次被猛一紮心,驚嘆“真的要30歲了”。 30歲是道坎兒,自古就被賦予了很多期待,所謂“三十而立”,“立業”兩個大字首先就擺在了年輕人眼前。 反觀職場江湖,今年對年輕人似乎也並不“友好”,依舊延續著去年以來的“寒意”,“某某單位整個部門被砍掉”、“某某企業裁員30%”、晉升無望、薪資增幅降低、副業剛需、加班過勞等悲觀論調,持久藥充斥著整個輿論場。 如今的“立業”是不是背負更多幾分的焦慮和艱難?據領英大數據總結的2019年職場趨勢盤點可見,今年就業市場新開放職位和跳槽人數均比往年出現下降趨勢,薪酬增幅也明顯放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跳槽or轉行or求穩?領英數據顯示,職場人開始比以往都更積極主動尋找新機會,不甘坐以待斃,敢於驅動自己做出更有利的轉變…… 人在職場,無外乎被人管理,或管理別人。在營營算計間,35歲+者該如何自處?一部分人想通了:只有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年齡焦慮。管理別人,聽起來挺美,同時意味著承擔社會責任。每天一睜開眼,就已欠下房租錢、水電費、工錢……這種日子並非每個人都敢過、能過。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歲,有多少人當老板當成了“負翁”?這幾天,又有幾個曾經叱咤風雲的明星企業家鋃鐺入獄,大家都看到新聞了吧。 轉行沒經驗?主動延展“認知域” “你也開始做保險了?”這是朋友知道Wu轉行後的反應。 兩個月前,他還在互聯網公司做內容,如今已轉行成為保險人。“從內容領域跨行到保險領域,是個大冒險,需要接觸更多人,需要更了解行業,也需要學會如何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但我希望讓工作經驗滾起來,為自己做更長遠的打算。” 互聯網“裁員潮”洶湧而來,職場人越發需要保護好自己。Wu提前做出了風險預判,大環境洗牌下,他發現此前所處領域賽道有限,或將面臨被淘汰,所積累的經驗也或將無太多用武之地。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出擊”。 “我投有重疾險,我認為保險行業符合當下人對健康投入增多的趨勢,且存在很大信息鴻溝,是件值得嘗試的事。”Wu決定轉行也不是腦子一熱,而是提前近半年就在與行業人溝通,通過各種職場社交平臺了解相關行業信息,主動延展“美國頂點3000認知域”,在充分考量的前提下決定轉行。 或許在大眾看來,Wu的決定依舊有些“沖動”,因為他會面對收入不穩、行業技能不足等很多不穩定因素,也需要獨自應對帶來的風險。“其實我提前也預估到了風險的存在,但依舊想在30歲前拼一把,這是綜合考量的結果,這份工作的經驗以後對我會有幫助,不會讓時間打敗我。”Wu堅定地說。 90年出生的他,處於“奔三”第一梯隊,在父輩看來就是要穩定下來的年紀。但這些年輕人卻越來越敢於打破以往的“社會時鐘”,主動求變。 有這樣一組數據,2019年開啟“隱身求職”功能的職場人超20%。是的,誰也不想貿然轉行,成熟的表現就是做足準備。也因此,越來越多人積極活躍在這類職場社交平臺,通過領英真實的職業檔案看行業從業者的發展履歷,或了解行業趨勢和行業必備技能,又或在平臺上與行業人交流。 能作繭自縛,就能破繭成蝶,這些年輕人敢於重置人生,也為選擇帶來的後果做好了準備。 行業在淘汰能力不足的人,持續學習才是職場“重頭戲” “30歲是人生最美好年華的開始。”Lisa說。 與Wu相比,Lisa更快一年奔三。30歲這一年,她給自己打滿分。對於“年齡危機”,她沒有那麼強的感受。“年齡增大其實是件好事兒,30歲,閱歷、認知、財富、自信及工作經驗都累積到一定水平,會發現越來越多可能性,了解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有更多積累擁抱不確定性。”問到Lisa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她說因自己的生命被別人照亮過,她也希望就像光一樣能照亮更多人。 給予Lisa擁抱不確定性底氣的就是持續學習的能力。 6年職業生涯中,她就在不停學習美國保羅v8。求學期間,她主動接觸產品市場拓展,幫中國企業走向國外,也由此堅信自己對美好產品挖掘的渴望。2016年她進入到一家頭部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喜歡現在的工作,興趣所在。”她說。 為提升職業競爭力,持續學習中,她願意為知識“付費”。比如在內容平臺選購課程,培養商業邏輯;比如通過職場內容平臺學習新資訊、輸出觀點,“每天讀別人思考的問題也是在學習,最近我就在領英上輸出自己的想法,研究其他人的思想,在碰撞中拓展思維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