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來講,對土地的感情,一如左手牽右手,且熟悉且珍愛。一份土地,一份牽掛,藏一把放心底,不論置身何處,都感踏實。豐收點燃了四季沐歌,一簇簇花開的笑靨,奏響土地發自內心的樂聲,香息一頁豐收的語言。 春耕秋收,記憶裏一開春,所有的事步入正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醞釀了一個冬季的麥苗激光美白,疏鬆筋骨,一點點返青,空氣中,處處都是成長的味道。麥子在春暖的催促下,長的特快,溫度一路攀升,五月前後,大片大片的麥田,黃澄澄的,飛吹麥浪,一股成熟的氣息撲面而來,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兒時記憶中,在麥熟前,先壓麥場地,把地整平後,撒點水,均勻鋪些麥槺,再用石碾子一圈圈來壓實,這碾子不是一般的重,壓完麥場下來,肩上早已佈滿,一道道的紅印子。 麥子有八九分熟,就要收割,熟透了的麥子脫水太多,不增產。起先是手工收割,現在用聯合收割機,快速便捷,節省了很多勞動力。童年裏,顆粒麥子要幾個人協作完成,各有分工,有放小麥的;有鏟麥槺的;有端麥粒的,我的任務是,在出口的地方端麥粒,一簸萁連著一簸萁。忙忙活活打完麥場,一堆堆的麥粒,堆積如山,也甚是喜人。 曬麥子,最怕雷雨,來的突然,猝不及防,讓人手忙腳亂,有時也是虛驚一場,雨和我們開了一次玩笑,只好再次一袋袋攤開! 看麥場,是孩子們最熱衷的事,有窩棚陪著,累了就鑽裏面眯一會。童年裏,夜晚的麥場,燈火通明,一群群的孩子,借著各家各戶的燈光,迎著晚風,開啟裝滿遊戲的月光盒,在麥場裏打鬧,捉迷藏,興致盎然,都少了許些睡意,每次,都有母親吆喝孩子,回家的聲音。 山東這邊的土地,每年種兩季,麥子和玉米。臨近麥熟前種玉米,麥地裏種玉米,又費勁又熱學生優惠,麥子一米多高,麥穗很是紮人,每逢此時都穿著長袖襯衫,即便是暑熱天。童年的我負責點種子,每個坑裏放二三粒,然後再用腳搓些土埋好,起先還幹勁十足,幹著幹著,慢慢就拖拉在後面,母親總是掉回頭來,再來幫我。 鋤去麥茬,疏鬆一下土,玉米苗越發能長。玉米苗長至二十公分左右,要進行一次篩選,舍弱取壯,留下挺拔健壯的。約半米高時,再施加一次肥,八九十年代,大都用化肥,這化肥味道很大,刺鼻的很。一個前邊刨坑,一個後邊抓化肥,熱燥燥的夏天,一身臭汗和化肥味,但也要去做,這就是勞動人的生活。 玉米苗施了肥,再添幾場夏雨的灌溉,感覺它們是一天一個模樣,綠綠的葉子朝著天空,“嗖嗖”的長。大約九月份,玉米會陸續成熟,每到這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掰些回來,煮煮吃,甜甜的軟軟的玉米,一兩個下肚,已是半飽,即解餓又解饞,一舉兩得。也可在爐灶上燒著吃,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風味電腦座椅。這些年,或老家捎些來,或去超市買幾個,卻總也吃不出從前的味道。 當今科學技術發展之快,可謂日新月異,一代代的農具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收割玉米也隨之現代化,開地裏幾個來回,便捷式的直接收了玉米。而在兒時,要鑽玉米地裏,一個個來掰,再用推車運回家。晚上,不顧蚊蟲叮咬,勞累不勞累,還要扒玉米,再編起來,一辮辮掛牆上,等一道道的步驟忙完,已經是深夜。農民的收穫,與辛苦基本是成正比的。總記得,院落裏,堆積小山似的玉米,暗淡的燈光,一家人扒玉米,母親每每扒到個頭大的,飽滿的玉米梆子,欣慰的表情,一直不曾忘! 現如今,迎合市場觀念,改種了一些經濟作物,如生薑、大蒜、大蔥,單一的種植在逐漸減少,但那些日月,麥子玉米卻是一年最主要的收成。 土地上,變化的種植,取之不盡的收穫,饋贈了新衣,改善了生活,豐衣足食,給辛勤的人兒,一一回報。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勤勤懇懇的人們,用一雙智慧勤勞的手,創造美好,與豐收的季節,一次次深情對話,聊著,知足著,感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