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而居,是人類的共同選擇,土家族也概莫能外。在過去,江河水路是人們交通的主要載體,凡是大的集鎮必然靠近水路通道。因此這個地處郁江河畔的忠路集鎮,就得前後兩江之水利。而四周山脈蜿蜒起伏,恰似龍舞,盆地兩江集渠西流,顧成大鎮,曾得名“龍渠縣”。 支付寶後來,土家族祖先篳路藍縷,沿著郁江開闢了陸路通道,這條在大山深處因水路由上游到下游延展的古道,不但成了祖輩人們出行的必然選擇,還是郁江下游鬱山鎮古鹽泉產地對楚輸出的重要鹽道之一。由此因鹽而興,大獲通江之利,忠路集鎮逐漸趨於繁華,商貿往來頻繁,逐漸成為一方大鎮。 另外忠路之所以能形成大鎮,還因附近山脈高處多山泉井水,加之當地盛產林木,出產青石,這就為土家先民提供了三個棲居的必然條件。這依山造勢,就地取材,成了土家集鎮鮮明特色。所以忠路這個歷史上的土家集鎮,都為木房,木材來自四周山上,立房造屋多採用杉木,也有柏木、松木等樹種。 忠路老集鎮房屋順地勢分佈,南高北低,兩條主街一字排開,呈高低錯落之勢。而集鎮上的木房均為人字屋面,上覆青瓦,下有立柱,內鑲板壁和窗櫺。有講究之人,還會於門窗、板壁之上雕花繡朵,綴以花鳥圖案,平添幾分富貴之氣。由於集鎮四周田土山坡深層處雜質較少,多粘性泥土,當地就自產青瓦,集鎮四周就留下了瓦窯坡、瓦窯堡等地名。青瓦質地堅硬輕巧,不易風化粉碎,加上正反之下層疊加蓋,在遮擋雨水陽光之下,裏面更顯通風透氣,令人住來舒適。如果是新房屋落成,親朋好友都會趕來祝賀,搭紅送禮,看掌墨師傅舉行一些特殊儀式,說一些 “建房上梁”的禮詞。 珍珍薯片 在忠路集鎮上還有一些臨江而建的木房,被當地人稱為吊腳樓。這些吊腳樓房主要集中在集鎮上首半邊街靠前、後江河一帶。而這些吊腳樓基本上是根據河岸地形依山就勢,採取立柱,加以撐木,達到鞏固木房。這種臨江立柱的吊腳樓,不但是土家先民與自然溶合的智慧結晶,還彪炳著他們與大自然不屈抗爭的精神。在記錄著當地土家族人的生存發展足跡,營造土家民居風情同時,書寫出了一部土家族地區的建築史,奠定了其民族文化深厚的根基。 但是木房有個特點就是防火能力較差,所以在忠路就有不少人家的前後宅院用院壩相隔,並於鄰里間隔處,修建了山牆,累以石墩攔護,以防星火隱患。就像在二十世紀初,中街杜家的老房屋一共三進,還保存著山牆特色。除此外,每隔七八戶人家之外,左右有水巷道通向前、後兩江,在保證日常飲用之餘,也可在發生火災之時能及時取水施救。雖然年代久遠,有的水巷逐漸廢棄,但老集鎮上下仍然還有十八條水巷存在,並硬化了路面,演化成了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