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於歐洲,成形在美國。通識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結合,包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方面的課程,培養出的學生既有廣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個學科的底蘊,又有深厚的本學科、本專業知識。在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等著名學府,本科階段前兩年課程幾乎都是所謂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後兩年和研究生階段學的才是專業知識。在我國內地,通識教育近年來也因其獨到的優勢開始為人們所重視。2005年,複旦大學組建了包括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等六大模塊在內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力求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思想視野和精神感悟。 打破陸上Playgroup的限制,不單教授基本遊泳技巧,讓寶寶及早降低對水的恐懼,同時增強社交能力協調、平衡能力、求生技能及親子關係的 5大好處,讓嬰幼兒在「暢泳」中達至全面發展。 基於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通識教育的積極作用感受頗深,並認為,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普遍存在的單一學科傾向已嚴重制約了該專業的健康發展。而引入通識教育,將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將他們培養成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 聽聞收費唔貴,所以暑假就同BB去參加Water Babies課程。 受傳統的“培養專業化人才”思維的影響,我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一直以來都比較單一。多數院校在研究生階段以前依然沿用傳統的美術繪畫教育方式,即圖式中心論的單一知識結構、技法逐次升級的重複教學,以及側重於表象資料收集的寫生式實踐環節。同時,由於學生們在進入大學前就確立了“專業設計人才”的發展目標,從社會、學校到其自身都對此形成了一種定式,美術以外的文化課程從高考前的應試訓練階段便有意無意被輕視。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偏窄。顯然,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與藝術設計自身的發展規律相背離,更不利於培養素質全面、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近年推出水底嬰兒攝影服務,吸引不少家長查詢水底嬰兒攝影於史丹福游泳學校的收費。 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實現文理互滲融通。這對於拓寬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突破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無疑有著極強的針對性。今天的藝術設計早已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設計”本體范疇,而是已經成為構建公共社會生活過程和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綜合手段,藝術設計專業與各學科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關系也日益融會貫通、相互遷移,逐步體現出複雜的跨學科特質。如果學生們能通過通識教育,在充分掌握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的同時,系統了解一些社會與人文、曆史與哲學、工程與技術、環境與生態等學科的知識,將有助於他們解決多種知識需求之間潛在的矛盾,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設計藝術,更加准確地把握設計對象。 可以加強身體的協調能力,要知道,協調能力對於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藝術設計的創造力往往在瞬間發生,是在生動的知覺形象中對於世界真諦的一種頓悟。這需要平時的深厚積澱,而獨特的創意更來自於跨領域的廣博知識。西方美術史上,我們耳熟能詳的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人,既是偉大的藝術巨匠,同時也具有多個領域的深厚修養和造詣。從這個角度上講,擁有優秀創造力的人往往是“通才”,僅掌握單一技能的人則多半創意貧乏。因此,要培養一名創新型的藝術設計人才,決不能僅僅立足於本專業的土壤,藝術設計專業有必要與各學科充分結合起來,從更為廣闊的領域中汲取養分。而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們在自己的專業之外接觸到更多新鮮有益的知識,令他們的視野和思路變得開闊,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得到提升,並獲得更多的創作題材和創意思想,這對於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顯然是大有裨益的。 文章轉自http://www.edu.cn/edu/zong_he/zong_he/201012/t20101217_5557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