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在街市、小巴、大牌檔等都會見到這些「鬼畫符」,直直橫橫交叉,都不知如何解讀,直到 數學老師教導才認識這些「鬼畫符」叫「花碼」(現今課本多稱為:中國數碼)。「花碼」又名蘇州碼子、番仔碼,是中國一種十進制的計數系統,從「算籌」的 縱、橫排列作基礎慢慢演變成在蘇、杭一帶民間使用的數字,而昔日的香港,我們亦會在坊間常看到它們的蹤影。 花碼 對照 阿拉伯數字如下: 0) 〇 1)〡/ 一 2)〢 / 二 3) 〣 / 三 4) 〤 5) 〥 6) 〦 7) 〧 8) 〨 9) 〩 讀花碼時,我們會從左至右 / 上至下看,如圖中的菜遠豬手「〧〇」 = 70元, 但由於數字1-3一拼使用時,會容易引起誤會,如「〢〡」(21)看成「〣」(3),因此,如「21」,第2數字會使用中國數字「一」來代替「〡」,而寫成「〢一」,而花碼旁亦會加上數量(如:十)及計算單位(元),更清晰表達花碼的數量。 時至香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昔日的香港逐漸繁華成為國際大都會,連鎖式的店舖、公共交通工具亦廣泛使用阿拉伯字,「花碼」的蹤跡亦隨著老一輩離開及老 鋪小店的式微而漸漸在香港消失,日後要再見到「花碼」實在難上加難,懂得讀寫「花碼」的人亦會少之有少,我們必須將香港昔日的民間使用的數字文化承傳下 去,別只成為老一輩的回憶,現今小孩眼中的「鬼畫符」。 想認識更多本土文化知識,切勿錯過「本土生活體驗旅遊專業證書」課程 詳情及報名:http://www.ettc.hk/courseCR_0000043__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