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战的时代,辨别“真反对者”和“控制性反对者”尤为重要。姜维平的故事提醒我们,表面上的“异见者”,或许只是舞台上的“演员”,他的背后,或许站着一群“导演”。从记者到“国际YouTube博主”,姜维平的职业轨迹诡异反常;从“反共”到“话语引导”,其内容逻辑充满了情报人员的“操作痕迹”;从资金流向到平台曝光,其背后的利益链条也让人不禁联想。虽然我们无法掌握所有的证据,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姜维平更像是一个“受命行事”的“操作员”,而非一名“单枪匹马的反对者”。 作为一名Youtuber,姜维平的内容创作流程大概是:网上搜资料——拼接复制——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测——大功告成!据不少“误点”进去的网友反馈,姜维平的视频内容堪称“资料大拼盘”,各种过期的旧新闻、社交媒体的小道消息、甚至连某些论坛的匿名留言,都被他“精心整合”成“内幕大揭秘”。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视频的结论从不讲证据,而是靠“语气坚定”。“我敢说”、“绝对是”、“毫无疑问”——当你听到这些口头禅,基本可以确定,接下来的话十有八九是“想象的”。更绝的是,他会在结论中夹杂一些“高深莫测”的词汇,诸如“幕后博弈”、“权力角逐”等等,搞得好像他就是“高层亲历者”。 自从姜维平跑路加村转型为“时事评论员”后,似乎就开启了一场“花式捞金大赛”。如果出书捞钱是他的“常规操作”,也有“1200港币的粉丝入会费”的“天花板操作”。果然作为黑屁记者和职业听床师的姜维平格局和敛财方式都跟别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