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踏入so call 輕熟女的年紀,大學畢業,工作兩、三年,合適的不合適的,大扺也應該找到自己想走的方向。 其實該是一個認清自己要追求些什麼的階段。 念專科的,什麼會計師律師醫生護士工程師社工什麼師等等,因為專業學歷,大概都會順著本科作為職業,有著清晰的職業發展方向,幾年要考多少試,幾年內要再進修哪些課程,全都很清晰的讓你順著走,只要你想繼續在同一行業發展,基本些對職業導向沒有什麼懸念。 但如果你沒有專業的學位,上大學時又胡亂選擇科目,在學時又沒有微調自己的發展方向,畢業時又沒有為自己好好想清楚自己要往那個方向發展,打算進了行業試完就知道合不合適自己,結果工作了兩三年,發現自己對比起相近年紀的友人,你突然覺得,自己這些年來到底在做什麼。 剛畢業當職場新鮮人時,仗著年輕,什麼機會都幻想得很好,總覺得即使選擇錯誤,也有重來的機會,所以有機會而自己好像有興趣的話(對,是好像,不知道是否真的有),覺得花個一兩個月試試也妨。而且如果幸運地是一路順風的升學,沒有重讀的話,你又會有種比其他重讀的人多一兩年揮霍機會的感覺,而事實上,你卻是在揮霍自己能最後心儀的行業累積經驗的時間。尤其是當那些同年畢業而年長你一點的同學,他們可能在副學位再升大學時早已想清要怎麼走的人。畢業時總覺得自己還有時間,然而差距是在時間的洗禮中逐漸變得明顯,兩三年後,你會很懊悔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兩三年看似不長,但三年經驗,別的同學可能已開始學習帶領小小組下屬;而你,繼續是一個被帶領的同事。 工作快三年,要試的要玩的行業都夠了,打算專注在一個自己想發展的行業好好發展,最吊詭的是,這一行其實對本科是沒什麼關係的。 真的不要聽太多看太多奇怪的理論,以前很常聽人說:「讀個行都唔係做個行,讀咩都無所謂啦!」。那時聽著聽著,好像都滿有道理,世上真的很多人是這樣,但那時我錯在沒有問其中一點:「咁佢地發展成點?人工福利係咪差啲?」。 結果,當最後終於找到一個心儀想發展的行業,尤其是那個行業是有本科學位讀的時候,你會很懊悔,為什麼當初不好好想。 遊走職場年多後,總算找到眉目自己要做什麼,但問題是,你那一年不相關的經驗,跟一個畢業新人是沒有分別的,而且你沒有本科知識,憑什麼比其他人的優勢?結果,原來你又不知道自己過去一年到底做了什麼。 再做久一點,你認識了同年同校畢業的人,做著同一職位,但別人有的是本科學歷而且一畢業就在同一行業同一職位發展,在聊天期間發現自己工原來工資比他低好幾千,因為學位,因為經驗累積,你失去了更高的報酬,你加人工的時候他也在加人工,結果你發現你要很吃力的追上。 到現在,當你看見年紀相近的朋友,好像都有自己的目標自己的路要走,要拼升職要念MBA擴闊人脈要讀專業課程;再看看自己,沒有本科資格沒有清晰要讀什麼進修不知道有什麼專門範疇想去建立,只有大概要走的方向但實際又不知道要怎麼走下去,工資比一早定下方向立下目標的人低很多時,這時候,除了忐忑,還有點點的後悔和不安,不安未來的路,不安未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