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我國印刷業整體規模不斷擴大,但受市場、資金等條件限制,先進的科技和設備並未得到廣泛應用。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重金屬、有機溶劑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印刷業急需實現綠色轉型。本版今日特邀相關專家撰文,以饗讀者。我國印刷業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仍處於體制、科技和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印刷行業長期存在的依賴進口設備、低水準重複建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等衝突和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但具有規模效應、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不多,主體是中小企業。在這些中小企業中,由於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制約,採用先進科技和設備的情况並不普遍,各種傳統製版、印刷和印後加工技術仍占很大比例。傳統工藝和設備中使用的薄膜、顯影劑、定影劑、溶劑型油墨、酒精潤濕液、洗車水,即薄膜、清漆等,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有機溶劑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影響環境和人體健康。此外,在管理理念上,企業缺乏基本的環境安全意識。比如,對產品的環保名額重視不够,產品中重金屬、VOC超標現象嚴重;印刷過程中的廢棄物沒有得到控制,廢顯影劑直接排入污水管網等,而廢油墨桶作為普通垃圾丟棄;環保資料和科技投入不足,本著成本最低的原則,不願花錢購買環保型原輔材料。如何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已成為中國印刷業亟待解决的問題。實施綠色印刷戰畧是解决這些問題的突破口。綠色印刷的起源及相關政策綠色印刷是一種不破壞生態環境、不威脅人體健康、節約資源的印刷管道。包括使用環保原輔材料、清潔印刷生產工藝、印刷資料對用戶的安全性、印刷資料的回收利用等。也就是說,印刷資料的整個生命週期從原材料的選擇、生產、使用和回收利用都要符合環保要求。綠色印刷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美國、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歐美已開發國家,綠色印刷不僅是其科技發展水准的體現,也是替代傳統印刷管道產生環境污染和高能耗的有效手段。在中國,環境保護部和原新聞出版總署從2009年開始逐步推行綠色印刷。2010年9月14日,環境保護部與原新聞出版總署簽署了《實施綠色印刷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我國正式啟動實施綠色印刷。2011年10月8日,原新聞出版總署、環境保護部聯合下發《關於實施綠色印刷的通知》,對推進綠色印刷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公告指出:“通過在印刷行業實施綠色印刷戰畧,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綠色印刷環保體系,力爭綠色印刷企業數量占全國印刷企業總數的30%。”。推薦連結:家庭 主婦 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