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曲:復活約翰福音 11:25~2625)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和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要活著。26)所有活著又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為什麼說好了的“復活”竟然沒有在圖畫裡出現?還仍然包裹著布,暗藏於墳墓裡?對不起所有觀眾們的期待,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設畫者本身對唯美的執著吧(通常“淒美”總比“得勝”有較多的畫面及情緒發揮,容易讓觀眾投進想像空間之中)!我常說,沙畫的優越在於它不止只是一幅畫,當加配上音樂和動畫面的設計部份,就形成了一個視聽作品。有時它可以是一幅畫,有時它亦成為一個MV,所以下次要追看沙畫師們的作品時,就要追蹤整個作品還有沒有發展的下文。言歸正傳最後一曲之“復活”,如果有留意七步曲6“死亡”之影片,就會發現6與7的場景設定並不連貫!是真的,因為這是兩個作品,由始至終七步曲都是七個獨立的單元,配合不同經文和樂曲一併發佈的概念。每一個單元所提出的重點都不同,作者想引領觀眾去思考的部份都會不同,所以形成有這個差別,希望不會令觀眾們產生莫名的疑慮。如果你會收看文章結尾部份的“復活”影片,你就會明白作者為何選擇定格在墳墓裡的意義。因為當大石移開後,陽光照射進入墓穴時那一刻,耶穌的屍首在頓然間就變成了只有裹屍布,對於這個視覺效果的震撼是不能提早在畫面上穿透的,一定是在動畫面部份讓觀眾一新耳目才能發揮出沙畫的強烈功能。耶穌真的在各人眼前復活了,這是千真萬確的在刺激各人的眼球和腦神經的部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要活著。 所有活著又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如今親眼都看見了,你的感受又會如何?https://youtu.be/NjeV7qMooJs鳴謝:古典鋼琴家Ronald Cheung *影片收錄至網上視聽節目“又聽又畫三點鐘”YouTube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