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乳牙的數目、大小和牙周組織的力量等,均不能適應長大了的頜骨和增強了的咀嚼力。乳牙從6歲左右起陸續發生生理性脫落,到12歲左右,全部為恒牙所替代。乳牙的脫落是牙根被吸收,與牙周組織失去聯繫的結果。由於頜骨內恒牙胚的發育和向移動,造成了對恒牙胚與乳牙根之間的結締組織的壓力,並分化出了多核破骨細胞,對乳牙根進行吸收。乳牙終因失去附麗而逐漸鬆動、脫落。所以,脫落的乳牙是沒有牙根的,或者只有很短的一段牙根,牙根面呈蠶食狀外觀,與牙根折斷容易區別。 乳牙根面吸收的部位,常因恒牙胚的位置而異。例如乳切牙與乳尖牙,因其恒牙胚是位於牙根的舌側深面,所以乳牙根的吸收,常在根尖1/3的舌側面開始。恒牙胚繼續向面與前庭方向移動,逐漸地移至乳牙根的正下方,因而使乳牙根呈水準的吸收,恒牙恰好在其相應的乳牙的位置上萌出。如果恒牙胚雙向(向和頰向)移動不充分,乳牙根不能被完全吸收,這時恒牙可在乳牙的舌側萌出,而出現雙層牙。該情況在下頜切牙區較為多見,臨床上切勿將剛萌出的恒切牙誤認為是多餘牙而拔除。儘早地拔除這種乳牙,將有助於舌側萌出的恒牙調整到正確的位置上。乳磨牙根部的吸收,則多在根分叉處開始,首先根間骨隔被吸收,進而乳牙根面發生吸收。同時牙槽突繼續生長,以容納伸長的恒牙根。乳牙向面方向移動,使恒前磨牙胚位於乳磨牙的根尖部。恒牙胚繼續萌出,乳牙根完全被吸收,恒前磨牙進入乳磨牙的位置。(三) 牙齒萌出的次序和時間牙齒萌出有一定的時間和次序,表現有以下特點。(1) 牙齒萌出有一定次序,萌出先後與牙胚發育的先後一致。(2) 牙齒萌出有比較恒定的時間性,但其生理範圍較寬。(3) 左右同名牙同時岀齦。(4) 下頜牙萌出略早於上頜的同名牙。 牙齒發育與內外環境的關係牙齒發育的全過程是與機體內外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如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和代謝的紊亂,或患某些傳染病(如麻疹、高熱等)均可導致牙齒生長發育、礦化以及萌出過程發生障礙。如營養缺乏,尤其是維生素D缺乏和內分泌紊亂(如腦垂體和甲狀腺功能不足等)均可使牙齒延遲萌出。乳牙退脫也可使繼承的恒牙延遲萌出或發生異位萌出。如果是全部乳牙或恒牙萌出延遲,則常與遺傳或系統性的因素有關。因此,牙齒的保健應當從發育期就開始。這對口腔保健是十分重要的。推薦閱讀:珠海牙科收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