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齒的萌出牙齒的萌出是指牙齒突破口腔黏膜的現象。它是在牙冠形成後向平面移動,進而穿過骨隱窩和口腔黏膜,達到功能位置的一個複雜的過程。這一萌出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萌出前期、萌出期和萌出後期(或稱功能期)。 1.萌出前期萌出前期的主要變化是牙根形成時,牙胚在牙槽骨內的移動。牙胚的發育與頜骨的生長發育同時進行,從而使牙齒與發育的頜骨保持著正常的位置關係。乳牙胚和恒牙胚的移動是整個牙胚的移動,同時還有牙胚的生長。牙胚移動的結果是達到開始萌出移動的位置。這個時候的移動在組織學上表現為骨窩壁的改建。在牙胚移動方向上的骨窩壁表面可見到一些多核的破骨細胞,它吸收骨組織而後形成空間,為牙胚的移動創造條件。在對側的骨窩壁上,可見到一些成骨細胞,它們可形成骨組織,從而保證了骨窩的大小與牙齒的發育相適應。隨著牙根的生長,牙槽突的高度逐漸增加。通過牙胚的上述移動,來調整與鄰牙和生長發育著的頜骨的關係,為牙齒的萌出做好了準備。2.萌出期萌出期開始於牙根的形成,持續到牙齒進入口腔達到咬合接觸。牙齒要行使它的功能,就必須從頜骨內移到咬合平面,這就是萌出期移動。萌岀移動主要是指向移動,但也有轉動(下頜切牙),近中移動(下頜雙尖牙)和牙尖移動(上頜尖牙和下頜第三磨牙)。牙根和牙周膜的形成對牙齒的萌出無疑是起了促進作用。當牙齒向面方向移動時,覆蓋在牙齒上的組織,首先是牙囊發生變性和溶解,以致萌出通道開始形成。繼後,覆蓋在牙胚上的骨隱窩發生吸收。當萌出牙的切緣或牙尖到達口腔黏膜時,縮餘釉上皮與口腔黏膜上皮相互融合,隨著牙齒的萌出,融合區的上皮發生蛻變,牙尖穿過最後的屏障進入口腔。但牙冠尚未暴露的部分,縮餘釉上皮仍附著在尚未暴露的牙冠表面,待牙齒完全萌出後,這部分上皮即退縮到牙齒頸部形成結合上皮。 3.萌出後期萌出後期即功能性萌出期。萌出後移動是指牙齒到達功能性平面以後的移動。這時頜骨還在繼續生長,牙齒的移動與之相適應。這種移動表現為牙槽窩的骨改建。時間主要發生在14〜18歲左右,女性略早於男性。從理論上講,牙齒到達了功能性平面以後,萌出移動就停止了。但是面的磨耗,齲病,或外傷,以及不良修復,對的牙齒脫失等等,均可導致功能性接觸的消失,此時牙齒仍可向冠方持續萌出。牙齒發生向移動時,牙周膜必然發生改建。牙齒若沒有接觸時,這種移動將最終停止。此時牙周膜萎縮,細胞和纖維減少,牙周膜變窄,牙槽骨吸收,骨小梁變細消失。萌出後移動還包括滑動,滑動是指近中方向的移動、轉動等。牙齒鄰面的磨耗、頓壞、不良修復體均可使牙齒發生近中方向的滑動。牙周病時牙周膜被破壞,牙齒亦會發生滑動,正畸治療時也會發生治療性滑動。推薦閱讀:珠海牙科收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