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一種說法,稱嗔為[浴火],大抵說,人一發怒,刖身心皆浴於火中,從然原本功德無數,也會舜間燒成灰燼。所以嗔怒無異於把自己推進火海,身心俱焚,真是何苦?! 佛教把嗔當作是修正的大敵,是[失佛的根本]。佛是覺悟的意思,法是一切萬法,佛法:即是對一切萬法覺而不迷,能正確認識瞭解。人一嗔怒起來,就不免迷失,覺性就不見了,故叫[失佛法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是三毒中最重的,其疚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佛教在治療嗔毒的辦法中,很重要的是一個[定]字,即培養自己內心的專注和耐力,所謂不為所動,怒駡聲中易成佛。有人認為[忍]也是制怒的辦法,但一些高僧大德并不認為.因為認就是心1頭一把刀,心上有刀,遲早仍然要傷人傷已。心中有忍即有怒,心中無怒何須忍? 其實抑制氣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怒。要做到這水點,一來要靠博大的寛容心,二要深厚的慈悲心。 [寛容]:設身處地,視人如已,清除[他人]與[自己]的分別,像容忍自己一像,容忍別人,也像待別人一樣看待自己。當一個人批評自己時,也當自我批評,這樣還會竪髮嗔怒嗎?當遇事不順利的時候,就像看到別人不順利一樣,這樣還會那麼焦躁易怒嗎? [慈悲心]:把可能激怒自己的對方,看氖慈悲和同情的物件。就像一位得道居士所言,別人的行言越無道理,就說明他在貪,嗔,痴方面越發深陷而不自知,說明他[病]得很深,這樣才會讓人憐憫,哪裡會生嗔? 越是YI境,越是自己修心護念的好機會,所以大乘法說,衆生有大思德,無論喜歡還是厭惡,都是在幫助自己覺悟成佛。這樣去換角度看問題,心態自然在起變化,境界自然也會大不同。 南懷瑾先生在講解佛經時,凡是說到嗔怒,都強調這是一種[無名之火],即火出無名,當然不值得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