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權力蔑視本質上家暴男認為他自己有這個權力,特別是那種無緣無故狠狠地打老婆,其實從心底裡根本不尊重女性,而家暴男卻認為自己的性別高人一等。有些儘管有受過家庭教育,口頭說著男女平等,但內心深處是家暴者從根上有一種性別上的優越感,有一種我是高於你的、你應該順從我、服務我、向我低頭,甚至到了不爽的時候就要讓出氣的極致傾向。對待女人,他們不能夠意識到對方是平等的愛人,而是寵物或奴隸,有種我是可以隨意對待你的感覺,這種情況有可能跟家暴者的原生家庭的氛圍、還有他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有關。基於這點,模仿一些家暴者的話語:女人就應該blahhhh。。。。、女人就應該順從老公、女人就該有女人應有的樣子;有些社會事件甚至不能對女性受害者共情,例如:受害者必不是什麼好人、女人穿的少就是勾引男人。可能說出這種句式和價值觀的人,雖然不是每一個都崇尚暴力、但這些句式可能說明了不具備真正的平等的視野去尊重別人,不能尊重對方是一個有自由意志的人。2. 潛意識存在對母親或者女性的恨家暴男可能對女性群體存在恨意,有可能跟他和他母親的關係有問題,他對媽媽的恨透射到女性群體上,這樣的家暴男在家暴妻子的時候有可能在表達對母親的仇恨或者不滿,他會用控制、凌駕、羞辱其他女性,但他可以施暴的對象他就只能選擇妻子,從而滿足他的變態情感需求。建議家暴男去看看心理醫生去治療自身的陰影,面對和自己母親的關係當中的問題,不是靠傷害別人來發洩,願意承認自己的虛弱才是強大的開始,真正去面對才是真正的勇敢的男人,不要傷害女生!3.家暴者大多自戀家暴者大多都自戀和自卑,這本來就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有些人有誤解以為只有在高位的男性才毆打低位的妻子,很多家暴例子中,低學歷的老公打高學歷的妻子,成就普通的男性毆打貌美的妻子,這是在家暴男心理存在可能配不上對方和怕失去對方的恐懼,他就會想用控制感去緩解自己的恐懼和焦慮,而對受害者使用暴力就是控制感的一種體驗,電視劇中【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面被打的妻子恨漂亮,但是男主總懷疑她勾引其他人。本質上就是家暴男不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獲得愛,就是他們的情感世界不是情感規則而是暴力規則,不是你愛我我就不會離開你,你對我好我就不會離開你,而是恐嚇你、威脅你、打你和嚇唬你讓你害怕就不敢離開。所以從側面看出家暴男的情感世界是冰冷和殘酷的,家暴男可能真的沒有被好好愛過,所以不相信愛情和親情,家暴者只相信弱肉強食,他們的情感世界是很可悲的。基於家暴男的這個特徵,如果有女生跟這種人發生衝突,千萬不要激惹他,因為家暴者自尊非常脆弱,在發生衝突當下不要說你不算個男人、你很廢、你很窩囊,別說自己打不回去就要嘴上得了便宜要罵回去,因為他們的暴力本身就是要證明我比你強,如果你繼續羞辱他,他可能會用更大力氣打你。所以為了保命,不要說一些刺激家暴者的話語。但記住也不要聖母心覺得家暴男很可憐就想去治癒他,那是專業人士的範疇並非受害者可以拿捏的,記住一句【聖母心很費命的】!專業人士都未必能百分百保證能夠治好這樣的人,何況是你?除此之外,有些受害者是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不但不怪責家暴男,還愛上家暴男,甚至情感上依附在加害者身上,總為對方找打自己的合理理由,這建議受害者主動尋找社工或者心理醫生尋求進一步求醫。4.充滿恨意的內心這種家暴者存在內心的恨意和受傷感,有可能是有過被暴力的童年或者父母給了遺棄感,也有可能是在社會上經歷了各種挫折和不如意後,總之能夠留給他們共情的空間和愛的空間是很少的,家暴者的內心的痛苦和恨是非常多的,外顯的控制欲、自戀、大男子主義、情緒化、吝嗇苛責等等特徵,都和他們深層的痛苦有關,可以說是一個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其中一個識別家暴者的方法就是看看如何對待小動物,舉例平常對小狗很好但是一旦生氣就拿小狗發洩折磨,這也反映了一個人心底的恨。還有為了孩子不離婚是一個不合理的觀念,一個男孩長期生活在爸爸隨時毆打媽媽的環境下,長期目睹殘暴的場景,這也是精神虐待,久而久之男孩可能認為男人打女人是可以的;一個小女生如果從小看爸爸毆打媽媽,長大可能會仇恨男性或者一輩子很難建立親密關係,或者在潛意識下未來會選擇一個打她的男人。一個孩子只有在陽光穩定而有足夠安全感和有愛的環境才能健康成長,大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讀貴族學校,也不是盲目在家暴下保持所謂家庭的完整性,而是大人自身的行為,如果你希望孩子活得陽光快樂自信,首先家長就要成為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