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孕媽的分享,都是說非高危的孕婦,政府醫院是不會安排照結構的,一定要到私家診所自費檢查,所以我很早便已經跟我的私家醫生預約了,沒想到瑪嘉烈給我看診的那位醫生說我是高齡孕婦,就給我安排了在第20週照結構。之前有聽說過高齡孕婦也不一定會被安排照結構,要視乎當時資源是否足夠。可能因為最近生育率比以前低,而我兩次在醫院等候產檢時目測的孕婦數量也真的不算多,當中大部分都是比較年輕的,好像都沒有過35歲,這樣我才有這個機會。本來有想過取消其中一邊的預約,但由於以下這兩點,我還是決定兩邊都做。有些孕媽覺得政府檢查不及私家詳細,或是剛好相反政府那邊不會有任何報告或照片給你帶走,也不讓你即場拍照。但私家那邊會有報告和照片(或影片)給你留念詳細程度比較:兩邊也照得很詳細,以下部分是兩邊都有照到的:頭圍,腦袋(大/小/後腦),眼,口,鼻,嘴唇 (是否有兔唇),左右手共10隻手指,左右腳共10隻腳指,大腿骨,脊骨,肚圍,內臟(心/肝/胃/腎),心跳頻率,血液循環 (用紅藍雙色顯示),生殖器官 (會先確認是否已知道性別才說明)只有耳朵和我的子宮頸長度是政府那邊沒有照到的。但其實在私家那邊看耳朵也不是這麼的明顯,可能太貼近頭顱了。另外子宮頸長度也不是必須要照的吧?畢竟照結構應該是以BB為主。最大的分別應該是政府那邊不會有BB的3D立體正面照,政府的全程只有黑白的2D影像,而私家的會盡量幫BB拍一張3D立體正面照作留念。醫生態度比較:其實兩邊都很細心,需要看的部分都會讓你看清楚而且都會說明是什麼部位,並沒有讓我覺得太急速而來不及看。當BB位置不太恰當,醫生希望BB稍作移動的時候,也不會很大力的按壓或搖動我的腹部,只會適當的用力,就算真的需要加添力度也會先作提醒好讓我有心理準備。總結自身的經驗來說,在政府醫院照結構也是足夠詳細的,主要的器官都會看得到,如果你並不需要報告和照片 (或影片) 作紀念,其實絕對可以省下數千元的私家檢查費用 (我那醫生的收費是$4,000元)。或許總會有人遇上比較馬虎的醫生,但可能只是很少數而已,不用太過擔心。============================================================既然照過結構沒有發現BB不正常,照完我便到聖保祿醫院繳交預留床位的按金。雖然孕期尚有一半,但越來越有實在感了,期待BB來臨的那天!!!送上BB迷人的側臉~~~ (只有媽媽覺得迷人 XD) ============================================================由於照結構是暫時最後一次到瑪嘉烈檢查,我便抓緊機會實測了走9層樓梯所需的時間。其實我只需要5分鐘便走完9層,根本不需要浪費時間去排隊等候升降機,早知從第一次來便直接走樓梯。(只作參考而已,孕媽身體比較勞累就不要勉強)上一章: 第二次政府醫院產檢見醫生 (17週)下一章: 第一次母嬰健康院產檢 (第23週) + 感受胎動 (20週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