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港前頻頻相約朋友見面食飯,所謂的farewell只是藉口,大家趁機會聚聚舊,順道陪我把香港的地道美食重新吃一遍。 吃飯加吹水,席間提起了一位我不認識的人,據說她自從去了韓國生活後,社交平台上的發文幾乎通通都是韓文,不懂韓文的人自然看不懂,對她的近況也只能從相片上猜測,看圖說故事。語畢後朋友特別語重心長地叮囑我:「你之後instagram啲post唔好淨係打日文,搵鬼睇。」,我立即以一句「傻的嗎」作回應,以表示對他的顧慮有萬二分理解。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他/她可能是在外國留學、去了working holiday、或者是去了一趟較長的旅行,回來後連first language也幾乎轉了,跟你說話時中文夾雜著他國語言,然後左一句「我返到嚟好唔慣呀」,右一句「我而家唔係好識講中文添」。此時我通常會不留情面的反一下白眼,叫他「你都係講返廣東話啦」,方便溝通嘛。 又或者,對方一直身在國外,起初出post時仍然以中文為主,然後漸漸地N種語言夾雜,最後直接轉了channel,全文改以某語言寫成,直到永遠。如果文章是用英文寫成的話,其實還算okay,至少目前為止香港尚以國際大都會自居,大部人也懂得兩文三語,看得懂英文。但若然通篇都是日文/韓文/泰文/德文/俄羅斯文……的話,google大神又翻譯得1999,作為讀者的我們真的會手足無措,有時按like了卻不知道自己like了什麼。 環境能改變一個人,耳濡目染,我們當然知道。這些人可能在當地認識了一班新朋友,念及他們看不懂中文而改以其他語言撰文,或借機會練習一下新學的語言,我們也理解。不過,寫文當然希望能得到迴響,上網出post也是為了跟好友分享,為了讓你的香港朋友們都看得明白,不如在下方加上幾句中文(沒中文也至少英文嘛),順道用行動來捍衛一下廣東話,怎麼樣?要知道,即使你人在遙遠他方,作為朋友的我們也想好好了解你的近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