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在大學畢業後幾年都面對著嚴重的財務問題,無他,人工少得可憐、開支卻大得驚人,例如: 添置上班衣物費用、搭車開支、食飯開支、社交支出、家用、進修考試讀書等等,在連收入平衡都難以達到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選擇寄望將來加人工,升職,轉工時可以因為增加收入而改善入不敷支的情況。 若干年後,你的人工對比畢業時或者已增加一倍,進修考試讀書可能已告一段落,有位固定的另一半,打算計劃未來,第一次認真審閱自己的財務狀況,此刻你腦海出現一個問題: 我~啲~錢~去~哂~邊? 果一刻,你發現原來僅僅開源是無法符合你人生的規劃,買不了樓、供不了車、付擔不了酒席,所以你頓悟必需要節流,慳,才是王道。 於是,在接著下來的日子,你倆口節衣縮食,捱面包,減應酬社交,幾乎零娛樂。 終於,又再若干年後,你倆成功上車買入一個2房單位,宴會廳結婚擺酒,雖則不算豪華,但總唔算失禮,擺酒當晚,眼見其他又未上車又未結婚的同學朋友,整晚充滿暗爽。 婚後2年,你倆的第一個寶寶出世。供樓、買車、請工人、買奶粉、報興趣班、Playgroup、幼稚園、將來出國留學基金、、、你發現,其實即使你人工每年增長,即使你已經慳得驚人,即使自住的物業市值再升,由你畢業開始,你的財政狀況從未改善,錢從未多過,窮忙的魔咒一直未有離開過自己。直到永遠。。。 你心灰、意冷,明白原來人,並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你憤怒、怨恨,因為社會上有太多人嬴在起跑線,優越生活,輕鬆人生,言而自己卻不是其中一份子。 以上是一則恐怖故事,亦是一個典型的香港人故事。多少人"死慳死抵"卻逃不出窮忙的魔咒,看似合理的理財觀念,實質卻是事倍功半的賿誤。 其實,縱使我們無法改變自己出發的起跑線,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理財觀念,建立正確的消費習慣,令自己走在一條輕鬆自在一點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