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追求成為「最好的」或完美母親,不如把目標放在懷抱同理與真誠的態度跟寶寶相處。即使是不完美的父母,寶寶依舊愛妳,他成長期間依舊把妳當成學習榜樣上門紮肚。想當完美媽媽半個世紀之前的一九五○年代,那時心理分析學家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在論述與研究中創造了「媽媽夠好就可以」這個口號。溫尼考特認為,成為完美甚至「盡可能完美」的母親不僅有害而且毫無必要。妳不必成為「最好的」母親也能養育孩子。只要夠好就可以了。有的女性無法接受「夠好」,因為這聽起來像是不思進步。他們努力扮演母親(甚至做出犧牲,放棄了過去的職業,成了家庭主婦),那麼這結果難道不該比夠好還要再更好嗎?溫尼考特的主張不是個終極低標,而是接受事實的方式:妳只能盡力而為膠原再生。心理健康的指標之一,就是能接受沒有人是完美的。即便妳的孩子在妳眼中完美無缺,他依舊是人。他可能睡不好覺,或者是個挑食的孩子。他可能長大後學習困難或做一行錯一行。妳愈早承認自己不會成為完美母親,就愈早能接受這個現實:妳的寶寶也不可能完美。與其追求成為「最好的」或完美母親,不如把目標放在懷抱同理與真誠的態度跟寶寶相處。即使是不完美的父母,寶寶依舊愛妳,他成長期間依舊把妳當成學習榜樣。既然妳把寶寶帶來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接受自己的瑕疵是個相當有用的教養方式。如果妳這麼完美,寶寶習慣妳的完美,他可很難適應這個世界。妳的任務是確保孩子長成獨立的個體,如果妳完美符合他的一切需要與想望,他就不可能獨立beauskin 好唔好。不完美的母親可以幫助孩子學到忍受挫折,自給自足,並學會撫慰自己的技巧。這些是心理學家所謂的韌性或毅力的指標,這種人格特質其實比天賦帶來成功更有可預測性。這與身為母親的許多要素環節一樣,對寶寶跟對妳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