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成為教育記者。因為工作,我得以和許多為了孩子在偏鄉蹲點,數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工作者相遇。在一次又一次的採訪中,我看見:只要是陪伴孩子成長的組織,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家庭」。他們經常遭遇的困境是:「我花了好久的時間和孩子建立關係、培養他對人的信任,但是他只要回家兩天,所有的努力都付諸流水!我可以陪伴、改變孩子,但是真正影響他的是家庭抖音電商。」我還看見,更深入而長久的陪伴,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還會遇到更深、更難解的問題,大都直指孩子如何「謀生與自立」。教育工作者始終擱在心頭上的是:「孩子終究會長大,將走出我們友善對待、悉心呵護的屋子,他終究要獨自面對他的世界,要去找工作、謀生養活自己。但是他們卻好茫然,最終過著沒有選擇的生活。」我更看見,一個人最終是否能擁有幸福的人生,常常不是個人努力可以決定,它攸關其家庭的階級與資源,更逃不過所屬時代的價值、政治、經濟、文化的大框架。我們在教育現場裡看見的問題,往往不只是教育問題──這不僅是一個資深教育記者的田野感受,在國內外的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領域都做過相關研究,都有相似的發現月餅盒設計。這三個關鍵問題,讓我決定在這本書中,用「教育」、「家」、「故鄉」三個章節來說故事。因此,這本「觀看教育」的書,期盼透過教育之眼帶領讀者看見:家庭如何影響孩子?我們每個人如何在主流的、資本主義的大結構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面對大家眼中所謂的「資源匱乏」、「弱勢」、「偏鄉」,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又該採取什麼積極作法?這些問題是我身為記者時關心,卻一直沒想透的,卻在書寫五味屋的故事時,「見樹又見林」的看見了全貌快餐用品。這本書的十七個練習,或許也會帶你找到答案。最終盼望每一個讀者透過這本書,對教育產生新的理解、對於不一樣的人有更豐富的認識,試著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孩子、家長,偏鄉╱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