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說話方法,常常用意是好的,怕孩子驕傲、不留意缺點,希望孩子改正錯誤,成為更好的人,而用看似批評的言語、要求來表達愛。「我批評他是為他好」、「因為他是我兒子,我才說他。如果是路人,我才懶得理他」、「我教他,是我的責任。我在乎,才說他」……,在加州的韓裔婚姻與家庭治療師金強恩(John M. Kim)辦公室裡,常常聽到亞洲父母如此說明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愛銅鑼灣按摩。很多亞洲父母用批評來表達愛與鼓勵,用否定的話來教導孩子要謙虛,希望孩子因此更警惕、激勵他們更努力,原是來自傳統的智慧,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場景,卻反而讓一些孩子認為自己怎麼做都不夠好,對自己沒有信心,怕父母失望,甚至陷入憂鬱,想逃離父母婚禮準備。金強恩與專精跨文化問題的心理治療師路易(Sam Louie),陸續在《今日心理學》與部落格文章中,比較中、西方父母在一些人生情境上的差異,教父母怎麼表達嚴格的愛與教養,在孩子的耳裡顯得更充滿恩慈、更動聽投資英國物業。首先,是不吝惜、別顧慮太多的讚美孩子吧!金強恩指出,他很明瞭父母們怕讚美、接受孩子的現狀,會導致孩子自滿、自我中心、甚至失敗。但至少,爸媽可以不要在孩子有所成就時,用負面的話提醒他做得不夠或有所不足,澆他冷水。而且,用鼓勵、正面的話讚美孩子,也一樣可以激勵孩子的向上心,做得更好。而當孩子犯錯、做得不好時,其實孩子心裡也不好受。這時責備、數落他,虧他怎麼不細心些,彷彿落井下石。孩子更需要的,可能是關心他痛不痛,是不是很難受,或給他一個擁抱,然後專注在怎麼一起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