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課程的上課方式,也獨樹一格且極難複製。在科技使人際疏離、對話稀少的今天,核心課程特別強調對話。全體新生分為六十幾個小組,每組二十二人,由六十幾位老師分別引導帶領討論。核心課程的課表、進度統一,全體修課學生在同一時間內,閱讀同樣內容,方便學生隨時隨地討論心臟檢查。核心課程也是一門練習互相理解的「社會性功課」。老師們欣喜的發現,一整個學期,過度依賴手機的十八、十九歲世代,至少每週一到週四有一·五至兩小時,必須和不同課、不同小組的二十一位同學「面對面」討論,學習彼此傾聽、表達觀點。讓來自台灣新竹實中、升大三的蔡昀珊印象最深刻的是,和背景、宗教、種族完全不同的同學一起閱讀、討論,會形成很強的知性和情感上的連結。「大家一直辯論,可以聽到不同的意見,你不一定要同意,但視野開拓了,原來事情可以這樣想,」她在克服了最初的語言障礙後,慢慢也感覺到自己的成長乳房超聲波。「核心課程最重要是將『聖賢、古人』的思想放在現實世界裡,這些不是書本裡的古典文學、哲學、政治史,而與現代息息相關,學生也和這些哲學家跨世代展開朋友般對話,」任教十七年的當代文明課講師鄭義靜(Rachel E. Chung)強調。主修經濟和永續發展的大三學生余承叡,形容核心課程很「酷」。儘管他在紐約長大、就學,閱讀文史哲原典仍屬前所未有的挑戰,但老師的帶領讓他發現,很多經典的主題是互相關聯的,「讓我理解思考現在社會上很複雜的議題時,可以從何開始牙醫價錢。」「大學教育不只是一個專業科目或技術,這世界需要更多體貼、慷慨、開放心胸等人的價值。人文課程可讓社會菁英的醫師、律師、工程師、政治家了解,是什麼讓人充滿動機、什麼讓人害怕或懷抱希望,心理學如何運作,」威廉斯說。訓練學生把問題想透徹雖然核心課程有統一的課表和進度,但每位老師仍有個人教學風格和自由度。蔡昀珊特別喜歡用現代觀點去詮釋經典的上課方式。「老師讓每位同學輪流當老師,引導討論,並鼓勵我們把自身的體驗帶進來,例如,可以用一段影像、一件藝術作品、一段流行歌曲,來詮釋理解中的經典。」來自加拿大的藝術史博士後研究員緹安娜·烏雪茲(Tianna Uchacz),擔任當代文明課的講師,她和其他哥大老師一樣「把紐約當成一個大教室」。隨時利用各種藝文活動、文化資源設計校外教學。不論是根據上課主題去參觀博物館、古籍珍本書店、看歌劇、舞台劇,從古典到現代,都讓學生感覺典範不遠,清楚人類如何走到今天。哥大師生形容核心課程為「一趟形塑心和腦的發現之旅」。原本為了追求電影夢進哥大的蔡昀珊,在兩年的探索後決定,轉為雙主修視覺藝術和社會學。畢業十年的校友蔡華君也肯定,核心課程強迫她形成觀點,練習把問題想得透徹、深入,「發現自己原來有批判思考的能力。」百年來,核心課程促成一種「共同的社群感」,成為哥大畢業生改變世界、解決困難問題的最大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