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與「玫來晏趣製麵小農農莊」余玫芬、劉銘晏夫妻碰上面,一踏進製麵廠,先聞到一陣小麥香。味道,牽引著台南人余玫芬來到潮州葡萄牙投資移民。她記得小時候在潮州外婆家的美好時光。外婆的好朋友製作傳統手工麵線,天氣晴朗時,阿婆每天在庭院曬麵線,余玫芬曾在麵車之間穿梭,鑽來鑽去。「味道很香,我一直記得那古早味。」她說。十年前,阿婆沒力氣揉麵了,兒女不接,阿婆急著找人承繼三十多年的傳統麵線招牌。當時住在高雄的余玫芬和劉銘晏剛離開汽車精品百貨業,考慮三天決定接下,從學徒做起,開啟事業第二春express entry 加拿大。每天清晨四點十五分起床,從高雄開往潮州,向阿婆學製麵學了一年。從坐辦公室,轉為身體勞動。每天與重達二十斤的麵團、充滿韌性的麵線搏鬥,手指頭關節都疼痛。麵線不好馴服,還得看天氣。夏天吹潮濕南風、冬天吹乾燥北風,日曬麵線的角度與方法,都影響口感與香氣。他們學著看衛星雲圖,看天空雲在跑,聞風的味道,就知雨快來了,不讓麵線淋一滴雨。余玫芬講起麵線,像在談一個活生生的人。她說,揉麵要壓出麵皮的「毛細孔」,「要觸摸它,讓它休息,要喜歡它」。如此製作的麵線,從鬆軟到扎實,吸飽香氣英國樓。由於潮州的太陽與麵線老客戶,他們早已在此定居落腳,擁有自己的小屋和田地。余玫芬說,十年來只要揉麵團,一定好心情。製作麵線的日子,內心就是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