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沿著台北迪化街一段往北行,空氣中溢散著乾貨與藥材的甘香味,穿過一個個低矮的圓拱磚造樓房,前廊依然狹窄古舊,聲音卻安靜下來。街角一棟仿古建築,飄出濃郁的油酥香,這香味,已經傳衍了一百一十二年激光脫面毛。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清廷因甲午戰爭失敗簽下馬關條約、改變台灣命運那一年,李亭香在台北蘆洲香火最鼎盛的「湧蓮寺」旁開張了。「李亭香」不是人名,而是創始人李騰飛請託當時一位較有學問的私塾老師取名,沿用至今,仍頗具雅趣。曾風光半世紀的李亭香,在民國五十至六十年間全盛時期,有十三家店。但隨著傳統糕餅在常民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漸退位,傳到如今第四代,也僅餘迪化街這一家膠原蛋白功效。這是民國四十四年開的店,以前此地叫做「太平町」,現在的仿清末民初建築是去年重建的。新房子,倒還是老味道。入口即化白鳳豆沙老味道之中,最最經典的,非「平西餅」莫屬。這是種包裹白豆沙的台式餡餅,外型圓圓如掌心大,咬一口脆脆薄薄的白色餅皮,細如碎雪的白鳳豆沙入口即化,在北部的糕餅鋪子相當常見。以前在台北、宜蘭的野地路旁都能採集到白鳳豆,對照台中縣的豐原為綠豆種植之大本營,於是有了「北部平西餅,中部綠豆椪」的糕餅業生態前列腺超聲波。平西餅,傳說是唐代薛平貴西征(薛平貴是根據薛仁貴大將軍虛構出的戲曲人物),征戰路途遙遠,糧食缺乏,軍隊利用路旁採集的白鳳豆,磨沙做餅充飢。戰後老兵返鄉,懷念起戰時滋味,便做餅流傳。平西,可解釋為平定西涼(薛仁貴平定的是西遼)。又說豆沙白如雪堆,以閩南語念「冰沙」,音近「平西」。走上李亭香的三樓,氣溫30℃的空間裡沒開空調,熱騰騰的把人逼得沁出汗來。李家第四代兄弟從小就在鍋爐邊長大,大哥李榮華負責店面管理,老四李榮煥和老五李榮昇,主掌工廠生產。他們吃遍全省的糕餅,只要嘗一口,馬上辨出這塊餅的製作方式。李榮昇說,平西餅包的油酥太少,餅皮會太硬,水分太多,餅就無法保持酥鬆,所以他們特別採用脫水奶油。每種用料,都要經過思考,才能做出好吃的糕餅。北部許多糕餅店都在做平西餅,但不是每家都能像李亭香做到入口即化。這是因為李亭香用的脫水奶油穩定性好,溶點固定在二十度左右,而人體體溫是三十七度,所以品嘗時,較高的體溫瞬間將油脂溶解,便可入口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