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些葡萄品種,你可能聽都沒聽過,但它們卻是全球市場上價格與價值俱佳的新寵兒。原產自奧地利的葛魯維里納(Grüner Veltliner),儘管名稱冗長拗口,卻仍然在近年以淡雅的柑橘類果香和白胡椒香氣,征服了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的時尚餐廳,成為從壽司到印度料理都要乖乖聽話的佐餐潮酒首選。曾經只是義大利當地人日常飲用的竇伽多(Dolcetto)、西班牙北部再平凡不過的阿爾巴利諾(Albari?o),竟然也分別以充滿藍黑莓果香的甜潤口感、帶有清爽水果和酸度的新鮮風格,成為攻占紐約時報葡萄酒專欄的潮流創造者毛孔角質化。這些曾經被冷落在一旁,幾乎失去生存空間的原生品種,雖然既沒改變特殊的性格、也不見調整固有的習性。然而,進入新世紀起,這些原本的壁花,卻似乎在越趨成熟的全球葡萄酒消費市場上,遠比千篇一律、到處都有的夏多內(Chardonnay)和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更能引起大眾興趣緊致肌膚。除了以獨特的風味口感帶來新奇的品飲趣味之外,這些較不為大眾所熟悉的品種,還因為長期不受矚目,蘊藏有更多遠被低估的價值。看來,人類喜新厭舊的天性,似乎終於讓葡萄酒的品種發展,也走到了物極必反的分歧。因為如果從十九世紀末的根瘤蚜蟲病(Phylloxera,一種會侵襲葡萄樹根部、造成葡萄樹死亡的病害。源自美洲,在十九世紀後半傳到歐洲,毀掉許多葡萄園)肆虐歐洲,給當時的葡萄酒產業帶來毀滅性的災害和破壞性的建設算起,歷經兩次大戰,好不容易恢復生氣的歐洲葡萄酒產業,是一直到二十世紀的七○年代,才隨著新世界葡萄酒產區的崛起,同時興起了釀酒技術的革命和單一葡萄品種的流行抗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