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閱讀研究都指出,孩子在9歲(小學3年級)之前,都在「學習如何閱讀」,之後才有辦法「透過閱讀學習」,這也是國際閱讀能力評比以4年級小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孩子低年級時接觸的是文字量少的文章及繪本,閱讀能力不足的情況在低年級還不明顯。但若不及時補救,沒有好的引導,當他跨到高年級,就只能停留在讀漫畫、短文及繪本。學業成就也將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學習的差距將在日後愈拉愈大。研究領域為閱讀心理學的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明蕾指出,孩子要能獨立閱讀至少要1,500字的識字量,若能達2,500字,閱讀速度會比較快。而「認得字」並不表示「看得懂」,尤其111年的大學入學考題是「素養導向」,長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變得重要。「PaGamO素養品學堂線上學校」用破關遊戲的概念,希望吸引正處「閱讀之壁」階段的孩子啟動閱讀。每週提供4篇各約1,000字的文章給孩子閱讀,透過線上答題評量可測驗出孩子「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廣泛理解」、「統整解釋/發展解釋」、「省思評鑑/文本內容」、「省思評鑑/文本形式」等閱讀理解能力的程度。同時每篇文章有黃國珍以影音親自解說文本,協助孩子透過線上遊戲式學習建構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