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時期,面對孩子重要的發展階段,父母應該給予什麼樣的資源和支持呢?親子天下與明怡基金會共同推動建置兒童教育與早療教育資訊平台並於3月17日發布「兒童發展與早期療育調查」uche傳銷。本調查針對家有0-15歲孩子的家長進行兒童發展狀況了解,受測者中有85%為0-6歲孩童的家長。除了希望了解台灣兒童發展及早療的現況,更重要的是結合該資訊平台上的資源,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兒童和家庭,即時獲得適當的協助眼袋槍。父母最在意孩子的情緒發展,76%家長會主動關注兒童發展資訊本次調查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超過半數是媽媽(55.6%),其中有高達75.9%的受測者會主動關注兒童發展資訊,而且近六成的受測者認為目前可以接受的兒童發展資訊已足夠,多從親子教養網站、社群媒體(FB/IG等)及書籍上獲得相關資訊。以目前家長獲得兒童發展的資訊來源,除了「主動關注相關資訊」,其次為兒童手冊、新生兒健檢或是從親友和孩子老師那獲得訊息,超過七成的家長也認為自己對於兒童手冊的內容是了解的。細問在孩子的眾多發展中父母最在意的項目,有86%的父母是情緒、其次為語言(75.4%)及人際社交(70.9%)。多為「家長發現」孩子發展落後,且三成二的父母於2歲進行初次評估衛福部2021年8月發佈的資訊曾指出,多數家長對於兒童是否發展遲緩並沒有警覺性,往往是等到孩子入學才發現有發展遲緩的現象,但其實已經錯過了黃金治療期。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醫生黃瑽寧認為,「發展遲緩」這個診斷並非是為了給嬰幼兒貼上遲緩的標籤,而是要讓家長及早警覺問題,進而早期療育。六歲前是發展遲緩治療的黃金時期,若能在三歲前介入治療,效果10倍日本簽證!調查發現,在25%發現孩子發展落後的家長中,有84%會採取進一步採取的治療,包含78.9%會「帶孩子前往醫院或診所做早療評估」及5.6%會「轉介中心協助通報」。沒有進一步治療的家長,很多認為「可以再觀察一下」或是「醫生認為現在去上早療課可能效果也不好」。這些發展落後的孩子有32.4%於2歲接受初次評估,至於當初為什麼會帶孩子去做評估?近半數(48%)還是家長「自己發現」,其次有24.4%為「學校老師建議」、18.2%為「醫生建議」。蒙特梭利教育專家、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何翩翩特別提醒,當孩子的發展出現狀況,不能把「叫小孩去做評估」當作逃避的方法。當學習出狀況,不能只說是孩子的問題,老師跟家長都有責任反思自己是否需要調整?如果都有做到,孩子依然跟不上才去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