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從頭。動不動就流淚這件事在大人(我的這位朋友)眼裡,等同討拍、軟弱、無法獨立,都是在長大過程中該被調教的行為。但對小孩來說,會讓他流淚的事,向來都不算小事。這樣說,不是要求大人遷就小孩,以後遇到小孩哭一律「小題大作」,若真是這樣,不免淪為討好,恐怕也不是小孩真正想要的除甲醛推薦。有句話說:阻礙往往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的看法。「流眼淚/哭泣」行為本身是中性的,而「愛哭、動不動、每次、玻璃心、不獨立」這些詞彙既武斷且自帶評價,像使用了偏光的濾鏡看小孩,攝下的影像定型了我們日後每一次對這個事情的看法電機工程。「看法」決定了事態的發展;一個淚眼汪汪的孩子,我若判斷當下自己內在是鬆軟並擁有給出支持的餘裕,那我就想為孩子做更多,我想成為孩子當下的陪伴者,給出我的支持。反之,若認定一個孩子就是愛哭勸不聽,而大人也無法覺察自己的情緒隨之起舞、衝突升級,事情將走向截然不同的結果租會議室尖沙咀。朋友若有所思,我也不急,靜靜地等。一會兒他抬起頭看我,眼神閃動不一樣的亮彩,朋友說:「大概是我一直認為哭是給大人添麻煩的事,從來沒有想過哭不應該被當作一種錯誤。我現在真的很想去陪小孩,告訴他我的發現、也想聽聽他的想法。」我舉起馬克杯,與朋友交換了心照不宣的微笑,祝福他卸開了「這樣也要哭喔?」的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