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這些年,光是搬家就搬了三四次,從新界到港島,我的所有家當也跟著我橫跨了大半個香港。 最近的一次,索性一路向東。還記得剛踏入東區的那個瞬間,有種發現新大陸的雀躍。水果攤、小食店、集市的叫賣聲與叮叮的鈴聲,彷彿恍如隔世般,這才是印象裡的香港。 路邊的餅店總是用心經營,很好生意,時不時嘴饞路過,我都要買個熱辣辣的蛋撻拎走;魚蛋、燒賣、豆腐花,行兩步便有得食,已然成為我飯後消夜之鐵三甲。 有次買了一個黃糖糕,味道和口感很像北方的「發糕」,就是小時候不喜歡的甜味,現在吃一口卻覺得酸中帶著甜,甜中帶著米香,舌尖感受發酵的過程,也是回味童年的過程。 Roommate說這附近有一家雞煲店味道甚好,令遠在屯門的朋友都不惜花兩個鐘坐車來食。我雖仍未有機會去一探究竟,但每次走在街上,也被陣陣麻辣香味惹得直流口水。有時我也會變身師奶,穿梭在集市中挑選新鮮蔬菜,自己做一頓住家飯。 再走遠一點,來到「鼎鼎大名」的東大街,這裏琳琅滿目的食店,沒有專為遊客打造的招牌,多了一份街坊鄰里的親切和地道。 (「校長多士」芝士不要太多好嗎!) 華星冰室的本店就在這,聽到熟客們的點菜方式,羨慕他們與店員之間的那種默契。如果是我的話,大概要來多幾次才能培養起來吧! 另外一間永遠長龍的,便是安利了。這裏的撈麵,入口一陣麻油香一擁而上,實在是爽。朋友F說,她最喜歡一碗撈麵配鮮油奶多,一口甜一口鹹! 如果哪天我思鄉心切,便會去北方餃子源來一盤手工餃子。 這種圓潤又飽滿的北方水餃,和八方雲集或是上海煎餃是完全不同的滋味。餃子皮算是厚身的那種,要知餃子皮和麵是關鍵,麵皮有咬緊,厚得恰到好處才能拍得住紮實的肉餡。 「低調高手大街小食」——不亞於北角雞蛋仔的名氣,來一份雞蛋仔,外脆內軟,蛋香十足,我想水和麵的比重也十分重要,內裡的麵糊不會過濕、吃幾下便滯住。如果不想排隊,建議避免下午時段前往! 愈來愈慶幸住在東區,因為偶爾轉角會遇到令人驚喜的食物(典型吃貨心理),比起吃一成不變的連鎖快餐,這裏的人情味和地道程度才最令人傾心。 不過最近發現翠華大快活也悄然開業⋯ 希望這只是偶然而不是個開頭。 多謝收看。 關注我的Instagram @jyuuu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