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飯包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池上最有名的就是便當。 今天聽了一位當地叔叔講述了有關池上便當的歷史演變,感覺十分有趣。 池上便當應該叫作"飯包"會更會為貼切。 池上的居民有四個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不同文化的融入,才成就了今天的池上飯包。 飯包的演變可根據外型變化而為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池上的居民本來以原住民為主,他們以農業為生,而池上米尤其好吃,為了方便要乘搭火車的人,他們開始在池上火車站賣"飯包"。 一開始,飯菜都不是用盒子盛著的,而是用荷葉包裹,所以叫做"飯包"確是十分貼切。 而裡面的飯菜也是十分簡單。 後來閩南人來到了池上,他們倚水而居,常常會捉小蝦小魚。 可是小魚小蝦不好分類,所以他們把它們混在一起,弄了魚蝦餅,放到飯包裡。 第二階段: 再來就是客家人的到來。 客家人把菜甫、菜頭等配菜帶來,所以飯包裡又多了這些配料。 加上客家人倚山而居,為了方便旅人在火車上享用飯包,他們把山上的竹削成片,造成飯盒,吸引了更多人去買飯包。 第三階段: 再後來,蔣經國把一批的外省人到池上。 他們為當地帶來了更多的菜式,如香腸。 所以池上飯包的料愈來愈豐富了。 而且池上飯包愈來愈有名,削竹花時太久,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 因此,後來的飯包改用木盒,製作時間比削竹快,而且一樣耐用。 直至現在,在池上看到的傳統便當是用木盒的。 一個便當的背後原來隱藏了如此豐富的文化內含,感覺神奇! 了解了池上便當的文化後,我們以後不該再說吃"池上便當"了,應改口說吃"池上飯包"。 其實我到現在也還沒有在池上吃過便當,了解後更想快點去嚐嚐看"池上飯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