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相處,不要總覺得你最懂》「我最懂」的態度不僅奪走孩子的力量,也加重了他們自認無能為力的想法你有好意的朋友或家人,他們的出發點是愛與關切,但往往因為急於解救自己關愛的人,一心想要盡快找到解決辦法,結果就直接插手主導或控制一切,意圖讓情況好轉。然而,對當事人來講,旁人的介入可能只是徒增困擾和衝突而已。文/ 凱蒂・可倫波斯2022-08-15 (更新:2022-08-15)瀏覽數1,817別把自己的經驗投射到別人身上我們往往會透過自己的經驗去看、去聽或去感受一切──換作是我會有什麼感覺?這符合我認為的事實真相嗎?我們可能會犯以己度人的毛病,以自己為參考基準去揣度別人在說的情況,但這跟了解對方是不一樣的。而且,聽你講一堆你自己的經驗對他們來說恐怕沒有幫助。未來親子最新出版在兩個人一來一往的日常對話中,順著談話的節奏說出「喔,對,我也是」是很自然的事。提出類似的經驗作為參考是沒問題的,你可以善用過來人的經驗,幫助別人探索他們可以選擇的協談資源或求助管道。有共同的經驗往往也是別人一開始為什麼來找你聊的原因。當你要主動跟你擔心的人聊難以啟齒的話題,共同的經驗也是一個很好的起點。藉由吐露自身經驗,你讓對方知道這裡有一個安全的談話空間,他可以放心跟你聊他的感受。透露一點自己的經驗也意味著你能同理他的遭遇,但話題不要一直繞著你自己打轉。適時拋開自己,把心思放在對方身上,問他能否跟你多說一點。切記不要指點對方該怎麼做,除非他們徵詢你的意見;也絕對不要告訴對方該怎麼想。談話的焦點務必放在你要幫助的這個人身上。如果你發覺自己說得太多了,那麼你2022世足可以問對方一個開放式的問題,重新把話題拉回他們身上。他們可能還沒準備好要去聊,但問問你自己:你真的有在聽他們說話嗎?還是你太快聯想到自己的經驗上去了?你有沒有任意揣度他們的感受?你是否不自覺地認定他們的感覺就跟你一樣?每個人的情緒、反應和回應都不會一樣。首要之務就是專注在他們身上,讓他們說話,給他們空間表達和探索他們想談的東西。保持中立,避免把自己的經驗套在他們的情況上。如何意識到自己沒在聽有某些警訊會顯示出你沒在聽,如果你發覺自己說出了下列句型,那就表示你關起自己的耳朵了,這時就要提醒自己打開耳朵。•「那你不覺得你應該……嗎?」•「不然你就……嘛!」•「或許你可以試試……」•「你何不……」•「你只要……就好了。」•「我就知道你會這樣說/這樣做。」萬一發生上述情況,你可以暫停一下,深呼吸一口氣,接著嘗試提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把焦點拉回你在傾聽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