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基金會的朋友,你們好:我的女兒唸小一,對於功課不懂的地方,常直接用哭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挫折感,即便在百家樂書籍推薦教導的過程裡亦是,有時一整個下午,她可以因為弄不懂一題而哭上半個小時。每次只要她一哭,我不耐的情緒就愈來愈高漲,會罵她為什麼要哭,常常我生氣了,她更害怕。女兒很害怕我大聲,只要我一提高音量,她就開始揉眼睛,也畏懼問我功課。現在她哭得比較少了,因為知道會引起我的情緒反應…我很生氣她用哭的方式表達,希望她要能「勇敢」面對挑戰;也很生氣自己的耐心這麼差,為什麼一個大人教不會孩子(不管是注音、英文或數學)?親愛的媽媽:林憶蓮有一首歌叫作《不許哭》,儘管歌名是「不許哭」,卻往往讓人越聽越想掉眼淚。哭是人很重要的情緒表達,難過會哭,感動會哭—想哭的時候,是很難說停就停的。如同一個很餓的人,並不會因為有人要他「不准餓」,就飽了起來。所以,我也不會要您「不可以耐性差」,因為並不是被要求了,耐性就會好。問題是,功課弄不懂,到底為什麼要哭?而看到女兒哭,您為什麼會生氣?面對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大人常常會想,你好好講就好了,幹嘛哭?為什麼要這麼弱兮兮的?我猜,看見孩子哭會生氣,除了有不得不配合的「被脅迫」的心情,更多的是當下不知道該怎麼辦的無力感。即便以母親的天性,看到孩子哭會心疼,但是當這樣的狀況一再發生,於是一看到孩子哭,耐性也就跟著潰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