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但覺得仿間的影評是有點過譽了。 二小時淡淡然地以福山雅治為主線去看兩個家庭,怎樣去面對養育了六年的兒子原來不是親生的(被醫院調包了)。這一個問題簡單易明,讓所有觀眾在看之前或看時都去幻想,如果這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會是怎樣面對和抉擇。這已經足夠是一個很好的電影題目。 電影開首五分鐘就很順利交代了福山的家庭背景和性格:以小孩子去私校面試,上了面試訓練班所以對答如流;福山覺得:考私校是因為:人生肯定是辛苦的,早點辛苦總好過比將來辛苦;回家後要馬上練琴因為福山說:鬆懈一天就要三天努力才能追上。 一個十分典型的中產家庭。 當福山要和另 一個開電器鋪的多人口鄉下家庭(三兄妹)聯繫時,也顯露了他不可一世看小他人的性格。 也是十分典型的中產性格吧? 然後,二小時用淡然幾乎如記錄片般看福山雅治的感情轉變:從一開始難以接受(也怪責妻子),到自私地想兩個都要(詢問律師可以怎樣把兒子們都搶過來,例如找尋另一個家庭是不合格父母),到決定調換要回親兒(孩子越大會越像親父,你會把沒血緣的看不順眼);最後,因為兩個孩子,他選擇了六年的感情。 這電影不是容易駕馭的,因為二小時的淡然很容易令人沉悶,如果沒有男配角(即另一個家庭的父親,跟福山雅治極之不同的性格),和細緻鋪排福山跟兒子的小節,整個故事就會沉悶和空白(沒有說 服力去支持如此大男人的他為什麼會捨棄血緣)。當然還有其他支節去側寫了各個家庭的問題,但,最感動我的,還是兩個小孩在接近結局時的描述: 親生的兒子跟福山同住,看著福山列出的十幾個規條,最後一條:要叫福山做父親。小孩問:點解。福山第一次被問倒(因為沒血緣的兒子是被訓練到十分乖巧)。福山答:無得解。孩子竭而不捨:點解無得解?點解?這對答重複了五分鐘,看得我很開心。 不要以為小孩子都是你要聽話的玩具。這小孩按捺不住離家出走(回到本來的家庭),最後福山重新去學習做爸爸時,親生的還是向流星祈求:要回家(本來的父母)。 另一邊廂,沒有血緣的被莫明奇妙地丟到另一個家庭,原來他在走之前偷偷拍下了很多福山不為意的照 片,包括他睡覺和工作時。 小孩子不知道什麼是血緣,他們只知道,他愛你。 所以,或者因為片名的關係,我期待的是更多從孩子角度去看這件事,或者,會更感動我。